是节约了,还是浪费少了
??近日参加了一个有关增收节支方面的会,与会各位同人纷纷述说其单位自活动开展以来节约了多少多少,有的单位节约的数目还很大,汇报的人自然不自然地面露得意之色。
??总结发言的时候,一位领导意味深长地说,到底是节约了,还是少浪费了?比如节约许多资金或物资的单位,为什么短短的时间内就能达到这样的指标?是否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以前的许多指标根本就不科学,不合理,对一件事所消耗的资金或物质没有非常精确的量化指标,是一种很粗放的管理方式?
??比如,用一块钱就能做得很好的事情,我们可能花了五块钱,十块钱。因此,你现在节约了,不等于是你真正意义上的“节约”,很可能是你少浪费了,这“节约”的含金量并不高。用你节约后剩下的指标去做事情,仍然是在浪费。因此,确定合理的资金与物资消耗指标,才是节约的基础。否则,只能是想当然,明明浪费着,却宣称自己节约了,为自己的一点所谓“成绩”沾沾自喜。
??其实节约也是一种创新,需要一种创新的精神和态度。比如,以前做一件事情需要花一块钱,我们通过改进工作方法,规范工作流程,科学合理分析,删繁就简,在满足质量的前提下,使物质消耗的指标越来越小,越来越合理,比如只花九毛钱就把事情干好了。那么,这样节约下来的一毛钱,才是真金白银,是实打实的节约。这样的节约与这样的工作态度,才能培养精打细算,精益求精的精神与行为,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仔细想一想,其实我们中国人在许多方面是不太注重精细化的,从我们许多表示数量的虚词中可见一斑,比如:大概,差不多,随意,随便,看着办,大概其,等等,对许多事情不进行认真的量化,而是让办事的人自己揣摩,自己琢磨,自己理解。最终形成的结果必然是:出入就很大。因为即使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既然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自然所掌握的标准就不一样,全凭自己的感觉。所以,用多了或者用少了,也就没个准头儿了。
??因此,即使你现在的消耗同以前比有了很大的降低,也不能说明那是真正意义上的节约,很可能是少浪费了而已。
??现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每个企业都在开展不同形式的增收节支活动,提倡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以图度过难关,求得生存与发展。其实面对危机,面对紧迫的形势,更能够树立我们的危机意识,更容易培养我们的勤俭习惯。绝地反击,背水一战,置于死地而后生等,都是经常发生的奇迹。
??要知道,中国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用在全球任何一个最偏僻的角落也有中国人在生活可来证明。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人的潜力是无穷的,许多的潜力与智慧亟待开发和利用。人在本质上是好逸恶劳,趋利避害的高等动物,只要条件允许,许多人则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惰性,缺乏进取的精神与动力。但人的潜能又是无穷的,压力也是动力,用一句俗话可以很好地证明:“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所以,在危机到来之时,正是发挥我们主观能动性,激发活力,振奋精神的大好时机。在这样的时候,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鼓励首创精神,张扬创新意识,表彰创新成果,就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全面激活人的潜质,创造奇迹。
??所以,我们要抓住国际国内经济紧迫形势的契机,大力营造增收节支,勤俭节约的氛围,科学界定各项指标,量化各种物料消耗,用科学的精神去做工作,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搞节约。否则,就可能导致开始轰轰烈烈,而效果微乎其微,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不能善始善终,达到预期的目的。
??因此,是否真的节约了,需要你好好地思考。
??
相关新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