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形式与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职业。本文针对当前形势,深入探讨了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与成因,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就业 对策 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尚未转变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企业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占市场的主导地位,由于竞争日趋激烈,工资标准也比以前低了许多。由于信息不对称,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并不了解市场的实际情况,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由于机会成本(大学期间放弃就业机会而失去的收入加上在校学习期间付出的所有花费)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在求职时对月薪有自己的心理价格。两者之间的差异日益增大,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匹配率低的原因之一。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从“卖方”进入“买方”再走向“双向选择”
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成倍增加,大学毕业生供给紧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供给与需求的结构错位构成大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进而影响其就业。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存在矛盾
1.从地区看,就业区域选择的集中,加剧了区域性人才供需矛盾。大学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青睐,直接导致了发达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较少,对人力的需求相对不足,区域性人力供给矛盾显著。
2.从学历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内的制造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就导致企业需要一大批技术型人才,因此用人单位就开始使用高职高专毕业生。一方面,这类毕业生工资低廉,另一方面,这类毕业生具有较好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技术操作型技能。而高校所培养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只有很少的高校开设技术操作型学科,所以高职高专毕业生占有突出优势。
3.从学科专业看,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学校就业指导不完善
我国高校普遍建立就业指导机构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是近几年的事情,所以还存在着学校在软硬件建设上投入不足、就业指导课时不足等诸多问题。
(五)劳动力市场日渐饱和
我国近几年经济都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申奥成功,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等让我国看到了经济发展的潜力,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但岗位必定是有限的。近几年国家大量的专业官兵的安署安置、农村人口的大量涌入等等使的就业岗位更加拥挤,再加上现在几年累计的国有和集体下岗职工,使得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劳动不断膨胀,因此,今后几年劳动市场都将呈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的局面。
(六)用人单位门槛过高
大学毕业生
(七)市场对人才要求提高,使竞争更加激烈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外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员工具备综合素质高、专业素质过硬、懂外语、熟悉国际法律和懂得国际惯例,要求员工具有开拓创新的能力和对待工作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态度。而当前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状况和企业对人才要求之间尚存差距,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挑选毕业生,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尤其是没有明显竞争力的毕业生难以找到满意合适的工作。这从客观上加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势。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从政府角度看,应当充分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在目前仍属稀缺资源这一现实,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不同地区发达程度的差别、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采取的行为,认真研究对策和有效的调控手段,加强宏观管理与指导工作。政府除了要加强必要的经济调控手段,如对去边远省区和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强度的优惠外,还要重新认识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的重要性,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并适当辅之以必要的行政制约。政府对用人单位和高校同样要加以指导和管理,尤其是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调整更应该予以注意。政府应发挥自身的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指导。同时,政府还应将经济调控手段引入到高校的招生工作中,对一些所谓的“冷门”但却对国家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专业给予财政上
相关新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