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掌掴事件”看媒体责任

来源:网络收集 责任编辑:栏目编辑 发表时间:2013-07-01 08:45 点击:

先是一则“阎崇年无锡签售被打”的帖子在网上广泛流传,接着“掌掴事件”的前因后果相继曝光,进而在众人一致的关注下“掌掴事件”也逐渐升级。掌掴者姓名、地址等私密信息逐渐被曝光,遭遇双顶处罚更一度引发争议,发展到阎先生再次签售,则要出动全副武装的安保人员为其护驾,而掌掴者本人在被释后,更俨然以反抗话语霸权的斗士自居。这一场因一个掌掴引起的争执剧愈演愈烈,社会各方自是众说纷纭,但本人在此赘述的,无关事件本身,而是此事件背后媒体的责任。
文人相轻,历来有之,但也不过口舌之争,可这次一下子却由学术问题上升为“治安问题”。都言“君子动口不动手”,打人者也许真的如其自述,一直对阎先生言论颇有微词,事发那天本想与阎先生交流,但没机会表达,忿而掌掴,一则吐心中不快,再则欲发众人思。不过仅仅由于观点迥异,竟对一位74岁高龄的长者下狠手,于情于理都实在是说不过去,倘若有心就坐下来,把观点亮出当面对峙,甚至言语争执几句,倒也算不了什么,但非要一怒而掌掴,则就近乎于野蛮了。
不过,这事发自偶然,实非偶然。试想,如果掌掴的是一介平民,而非大名鼎鼎的阎崇年,则无论是在田畴之间,亦或在光天化日下的公众场所,则断不会吸引那么多人的注意,以至厅谈巷议,更不会被看来是一场小人物反抗大权威霸权的“革命”事件。而之所以如此,正是由于媒体的翻手作云覆手雨,正因媒体的偏爱,才造就了话语权的极度不平衡。一方面,精英学者借助媒体,拥有几乎不受限制的话语霸权。出于功利性,版面抑或收视率的需要,媒体把过多的资源给了明星学者,无论他们说什么都会高调报道,而明星学者也往往口出妄语,语不惊人誓不休,以博眼球。另一方面,大众的话语权却极为匮乏,除了互联网之外,在主流媒体中,几乎找不到任何表达的平台。联想到于丹女士在公众场合,有男子身穿“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T恤以示抵制,网上对易中天、王立群等人的批评也是“声声刺耳”,就是阎先生的贴吧也充斥着不同声音,质疑、责骂亦不鲜见。但这些都为风光的电视直播、红火的签售场面和连篇累牍报道所遮掩,以至于持不同观点者不借用怪异方式,而不足引起舆论的青睐和众人的反思。而在出现类似事件时,媒体一定程度上的推波助澜,动则人肉搜索、网络追杀、网络通缉,再辅以无良娱记肆意炒作,直接刺激了民众的神经,甚至将一件寻常小事发展成为一场针对某人体的道德声讨!虑及两者的不平衡,也就不难理解大众情绪的反常了,如果一味指责他们不理性,显然也是不公平的。
笔者以为,对于“掌掴”事件,大众应予反思,学者和媒体更应悔过。媒体作为社会公器,不仅要以为百姓代言、为群众鼓与呼为己任,还理应建立起令人信服的公信力。公信力从何而来?非公则无从谈信。就话语权而言,媒体非但不应“嫌贫爱富”,还要格外注意话语权的平衡问题,尽可能地为大众发言提供方便,让普通民众有更丰富、更广泛的发言平台!唯有如此,才不致将媒体传播蜕变为思想灌输,才不会让商业逻辑渗透了文化传播的每一个环节,使得学者退化成了明星,专著退化成了讲话,学术退化为游戏。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更多>>

    推荐热点

    • 宇寒月的报复生活
    • 一般会议记录的要点和内容
    • 阅《三国志》魏书笔记之六
    • 读一份无奈的悲伤
    • 沈阳故宫一日游
    • 一块手表
    • 小巷
    • 《咏柳》赏析
    • 不应该将文章与作者本人划等号
    网站首页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RSS订阅 - 内容搜索
    Copyright © 2008-2015 计算机技术学习交流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07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