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女皇 武则天
??山西文水县,现代解放战争中,出了一个名震华夏的女英雄刘胡兰。人民领袖毛泽东亲笔为之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公元7世纪末,风流倜傥的中华女杰武则天祖籍亦为山西文水,从后宫三千粉黛中鲜亮地走出,革唐为周,登上皇帝宝座,一坐就是46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武父原为山西木材商人,以雄厚的经济实力步入政坛。隋末结识山西实力派人物太原留守李渊父子,至李唐王朝建立,以开国功臣身份先任封疆大吏利州刺史,后还京入阁出任工部尚书。武氏二夫人生两男三女,武则天居三女之中,自幼聪颖好学、偏爱文史。成人后不但姿色倾城倾国,且性格刚柔相济、屈伸自如,行事不让须眉男儿。
??武父助高祖起兵有功,以尚书之尊出入宫廷。太宗李世民闻则天才貌双绝,召入宫中纳为才人,赐号武媚。武母杨氏夫人“恸泣与诀”,认为女儿入宫“非福”,而则天神色自如道:“见天子怎知不是福份,何作儿女之悲乎?”
??宫中有匹烈马名狮子骢,无人能驯服驾驭。则天谓太宗曰:“臣妾只须三物即可驯服此马。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首用鞭抽,不行则用挝击头,再不服训用匕首割喉。太宗赞其胆魄。其实14岁宫女既无训马之责,亦无训马之术。无非天性好出风头,慷慨陈词俟望脱颖而出,引起人主重视。
??贞观20年,太宗于寝殿之侧设太子别殿,以方便侍奉长卧病榻的年迈皇帝,不料却为身边太子和才人创造了肌肤之亲的接触机会。年青的才人头脑灵活,见太宗即将不久于人世,遂移情太子李治。偏李治性情柔弱,被成熟妩媚的才人吸引不能自拔。太宗病重之时,问武才人道:“我死之后,卿将何往?”
??机灵的武则天朗声答道:“陛下百年之后,妾立誓削发为尼,以报天恩于万一!”
??此得体效忠之言,使武则天既逃脱殉葬杀身之祸,又为日后与太子重燃旧情埋下伏笔,堪称一举两得。今录当年才人感业寺为尼所作《如意娘》相思曲,即可见后来女皇帝武则天玩李氏两代皇帝于股掌之心机:“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此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公元652年,正式登基的唐高宗李治下旨迎武则天入宫。时年28岁的前朝才人、父亲侍寝被当朝皇帝封为昭仪。武则天在太宗身边侍奉长达8年之久,对太宗驾驭军国之术耳闻目睹,对宫廷后妃之争秘史广见博闻。入宫4年后,利用皇后、宠妃之间矛盾,先后将王皇后、肖淑妃送上不归之路,扫除了自己登上皇后宝座障碍。当高宗忐忑不安地向朝中大臣征求立后意见时,国舅长孙无忌、元老褚遂良因事关父子两代皇帝体面而极力反对立武氏为后,而同样位居国公、赐姓为李的开国重臣李勣——徐茂公却说:“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
??一句模棱两可的金殿对话,使懦弱天子高宗定下立武氏为后决心,使大唐盛世走出一位统治天下几近五分之一时长的声威赫赫的女皇帝。
??公元655年登上皇后之位的武则天,在高宗“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状况下,“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之”。“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这一时期可谓武则天从皇后走上帝位的过渡阶段,既提高了自己政治威望,又丰富了治国经验,还培植了忠于自己的政治势力,为日后改朝称帝打下重要基础。
??武则天于公元660年正式临朝听政,为女皇之威特创一“曌”字,取日月当空、普照四方之意。自古以男为阳,女为阴。今日阴月之光也和太阳之光一样普照天下,也要作一回人主。如果从永徽6年武氏立为皇后算起,武则天实际统治中国51年。尽管国号为周的武氏王朝是大唐帝国的继续发展,但大唐帝国的政治风云实实在在被才人出身的女皇叱咤了51年。
??那位说“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的神算子徐茂公的后代可不像父亲那么八面玲珑。武则天称帝后,徐敬业联络一批“旧臣”、“宗室”公开扯旗造反,“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为徐敬业起兵草《讨武曌檄》。这是笔者从青年时代起就极为欣赏的赋文:“入宫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相传则天皇帝读到这里,微微一笑,大约对雄才百代的骆宾王产生相见恨晚的知遇之感。而读到“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等极具煽动性词句后拍案而起:“宰相安得失此人”!
??武周王朝的宰相简直尸位素餐,让这样旷古奇才跑到“叛军”队伍去了。此人若被则天皇帝启用,将出任百官之首的宰相!
??文杰的文字攻击,“旧臣”的兵戈相见都无损于武则天对历史的贡献。贞观盛世时,全国户口380万户,武周时期,达到615万户,几乎翻了一番。上元元年,武则天即以皇后身份提出治国纲领的《建言十二事》。其中至为重要的是:劝农桑、薄赋徭;息兵、以道德感化天下;广言路、杜谗口等。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奖,“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惩。对边境设安西四镇,置北庭都护府,屯田保境,有效控制着天山以北阿尔泰山至巴尔喀什湖以西广大区域。
??文化科举方面,武则天提倡诗文取士,大小官吏均以诗文水平高低录用。“当时公卿百姓,无不以文章达。”
相关新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