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哈尔滨
??冬季到哈尔滨,来得名符其实。松花江的冰雪世界,明媚阳光下寒风刺骨,正好和祖国最北端省会城市的特色相吻合,也正好和外人对这座城市的感觉想吻合。假若到哈尔滨感受的不是它的冰雪寒冷,假若在这里见不到比邻俄罗斯的特色建筑,那么,这就不是真实的哈尔滨了。
??哈尔滨给我的,当然是它的寒冷,是它无论雪里还是阳光下都深入人心的寒,彻骨的寒。这寒冷是连我这个西北人都感觉强烈的,还别说那些追寻到这里专程尝尝东北滋味的南方人。上午出门走到街上,厚厚的棉衣,笨笨的棉鞋,毛绒绒的帽子,就成了这个街头的主流。冰铺的道路上,人只能小心地走动;公共汽车喘着粗气,同样小心翼翼地起步。钻进出租汽车到火车站买上去下一站的车票,到城里的几个名点看了看,在路上走几步,就冻得手脸麻木。冷,这里才是真正的冷!
??除了寒冷,哈尔滨还给了我它的富于特点的建筑。不要说看,你听听这两个哈尔滨极为有名的建筑名称:索菲亚,马迭尔,就知道,这是个充满了异国情调的城市;你随便走在这个城市的那个角落,所看到的建筑物,都是那种欧式风格的门脸;你在步行街的每一个地方,都能看到那些欧式建筑下的俄罗斯商品店。当然,这也成了这个城市不是特点的另一个特点:以销售俄罗斯商品和东北木耳、松子、鹿茸等为主,作为招俫并强化外地游人印象的招牌。
??一个城市的特色里,当然离不开它的饮食。哈尔滨作为东北三省的头牌城市,它的城市饮食当然离不开这个城市的自然环境与创造这个城市文明的人的特点。环境是明白的;那么,这个城市的人是什么特点呢?这个不敢说满了,因为,我们毕竟是过客,短暂的几天里不可能看得全面。不过,许多时候,第一印象是满重要也满准确的。哈尔滨作为一个主要以闯关东的山东人河北人所聚集的城市,再以其自然的寒冷浇灌,那么它的市民骨子里的直爽与倔强,就完全地与这里的食品结合起来。下午朋友请吃饭的几款菜,特别代表了这一特点。在一处“薛家菜一品酱骨”的饭馆里,我们吃到了大骨头和大排骨,还有大土豆片和种子黄瓜炒的素菜;昨天我们到两家小饭馆,吃到了小鸡炖蘑菇,烙馅饼,葱花饼等。不管那个菜,都有一个显明的特点:大,实,粗(犷)。从每一种吃里,我似乎能鲜活地看到这个城市的精神。
??当然,一个城市还是由人组成,它的所有特点都与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紧密相关。在哈尔滨市生活的短短几天里,有凌晨起床来接我的朋友的妻弟;有热情周到送我们到旅馆的出租司机,以及一个叫张森林的,车上标着“哈尔滨十大出租车标兵”的驾驶员--这位老师傅让我感动的,是他用自编的说唱歌曲宣传哈尔滨,用周到的服务照顾每一个他接触的顾客,把简单的出租车工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有热情接待我们喝得倒了都要干下去的朋友的朋友。还有,那位素位平生的市房管部门的李姓老同志,他对我们远道而来寻求帮助予以热心的支持,不仅为我们找到了需要的文件,还细心讲解了有关细节,留下了联系电话,表示有问题随时可以向他请教。真是,仅仅两天,我就被这个城市的人深深地感动了。
??明天就要离开了,哈尔滨这个城市给我留下极富特色的印象;哈尔滨这个城市的人,更给我留下了特别美好的感觉。
??
??2008年12月6日
相关新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