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后学生需要面临五大变化
来源:本站原创 责任编辑:栏目编辑 发表时间:2013-07-01 21:03 点击:次
工作实践的锻炼使孩子性格开朗、明白事理,学会与人交往,长大更有出息,所以家长要支持孩子在学校挑点工作担子,不要因为害怕“影响孩子学习”、“容易得罪人”,而阻止孩子当干部。鼓励孩子参加第二课堂的学习活动,这些可开拓学生视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首先小学升入初中后要迈过五道坎
进入初中,首先面临的是学习内容的变化。在小学,学习科目少,学习任务不太重。进入中学,课程增多,学习任务加重。语文、数学、政治、外语、历史、地理、生物,一下子增加了好几门,而且难度增大,学科内容的普通常识性越来越少,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与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却越来越强,因此刚进中学的学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不适应。
其次是学习方法的变化
随着学科多样和深刻化,中学生比小学生要求更有自觉性、独立性和主动性。中学的任课老师多,每位老师教的学生多,一会儿一门课,一会儿一个老师,而且各个老师的教法不一样。他们不可能采取像打篮球那样“人盯人”的方法。中学老师比较重视启发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强调“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五个环节。孩子读小学时,家长下班回家第一句话就是问孩子作业做好了吗,如果孩子回答“做好了”,家长也就放心了。这种课后只完成作业的学习方法,就不能满足中学学习的要求了。
第三个是学习心理反应的变化
小学生多数能顺利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老师讲课深信不疑,而中学生一方面对老师的要求重视、信赖,另一方面他们的自信心、自主性加强了,也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不是一味地“打收条”。
第四个是孩子生理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小学时,孩子身体发育一般。进中学后,绝大多数孩子身体发育日趋成熟,处在人生的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期。他们的认识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整个个性特征发生急剧变化。
第五个是集体关系的变化
与小学相比,中学生的集体关系及其在集体中的地位也有许多不同。在学校和班级集体里,班主任不再像小学阶段那样照顾得具体而细致,实施方法不再是“包班制”,班主任也不一定是主课老师。这样,让孩子自己料理的事情、支配的时间多了。学生干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十二三岁的孩子难免不贪玩,如果我们观察一下这些贪玩的同学,就会发现在他们自己支配的时间里,所进行的活动全凭兴趣,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
加强学习计划性的最好办法是制订学习计划。督促、指导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帮助孩子学会给自己提出目标,并能按目标要求选择方法和途径,以便使他们在比小学艰巨、复杂的学习任务面前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比较主动。如按时完成作业方面,不管老师检查不检查,按计划做到“天天清”、“段段清”,即今日事今日毕,绝不“欠账”。在复习方面,力争牢固掌握。当他们按计划做好时,家长应予以总结表扬。还没做好时,要帮助找原因,鼓励他努力按计划去做。久而久之,按计划学习的习惯就形成了,自学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同时要鼓励孩子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学校里曾经有一位同学,开始学习吃力,作业和考试时错题多。后来老师建议该生专门搞了个“错题本”。家长进行监督,作业、考试卷发下后,逢有打“×”的错题,该生总是认真思考,总结错的原因,找出正确答案,把自己做错的题目更正后集结在一起,从中找出规律,弥补了知识上的缺陷。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该生遇到困难不是急躁慌乱,不是回避,而是迎着困难上,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通过一学期努力,该生的错题越来越少,成绩迅速提高了。
帮助孩子“学会学习”
指导孩子学会遵循学习规律,不断总结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学好功课不能单靠拼体力、磨时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举个例子,有一个期期都名列班上第一的优秀学生谈学习体会时说:“我的学习方法主要是‘三先三后’。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后请教。”先预习,能知道每课、每单元都有哪些具体要求,重点是什么,这样心中就有数,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课。这样就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做作业前,先看书,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回忆一遍,弄懂了再做作业。遇到难题,先尽能力思考,再向老师请教。这样做效果很好。
还有一位同学在谈到自己如何学习时是这样说的:“善于思考,特别是在困难面前思考,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记住了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有位数学老师问同学们从1到100的数字相加的答案,有的同学将100个数字依次相加,有的同学则将首数和尾数相加再乘以50,迅速得出5050的正确答案,这就是讲了方法,动了脑筋。”
和孩子谈话“四不谈”、“五注意”
孩子不听话是父母最头疼的事,但是孩子为什么不听话?这往往是因为
首先小学升入初中后要迈过五道坎
进入初中,首先面临的是学习内容的变化。在小学,学习科目少,学习任务不太重。进入中学,课程增多,学习任务加重。语文、数学、政治、外语、历史、地理、生物,一下子增加了好几门,而且难度增大,学科内容的普通常识性越来越少,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与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却越来越强,因此刚进中学的学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不适应。
其次是学习方法的变化
随着学科多样和深刻化,中学生比小学生要求更有自觉性、独立性和主动性。中学的任课老师多,每位老师教的学生多,一会儿一门课,一会儿一个老师,而且各个老师的教法不一样。他们不可能采取像打篮球那样“人盯人”的方法。中学老师比较重视启发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强调“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五个环节。孩子读小学时,家长下班回家第一句话就是问孩子作业做好了吗,如果孩子回答“做好了”,家长也就放心了。这种课后只完成作业的学习方法,就不能满足中学学习的要求了。
第三个是学习心理反应的变化
小学生多数能顺利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老师讲课深信不疑,而中学生一方面对老师的要求重视、信赖,另一方面他们的自信心、自主性加强了,也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不是一味地“打收条”。
第四个是孩子生理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小学时,孩子身体发育一般。进中学后,绝大多数孩子身体发育日趋成熟,处在人生的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期。他们的认识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整个个性特征发生急剧变化。
第五个是集体关系的变化
与小学相比,中学生的集体关系及其在集体中的地位也有许多不同。在学校和班级集体里,班主任不再像小学阶段那样照顾得具体而细致,实施方法不再是“包班制”,班主任也不一定是主课老师。这样,让孩子自己料理的事情、支配的时间多了。学生干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十二三岁的孩子难免不贪玩,如果我们观察一下这些贪玩的同学,就会发现在他们自己支配的时间里,所进行的活动全凭兴趣,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
加强学习计划性的最好办法是制订学习计划。督促、指导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帮助孩子学会给自己提出目标,并能按目标要求选择方法和途径,以便使他们在比小学艰巨、复杂的学习任务面前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比较主动。如按时完成作业方面,不管老师检查不检查,按计划做到“天天清”、“段段清”,即今日事今日毕,绝不“欠账”。在复习方面,力争牢固掌握。当他们按计划做好时,家长应予以总结表扬。还没做好时,要帮助找原因,鼓励他努力按计划去做。久而久之,按计划学习的习惯就形成了,自学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同时要鼓励孩子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学校里曾经有一位同学,开始学习吃力,作业和考试时错题多。后来老师建议该生专门搞了个“错题本”。家长进行监督,作业、考试卷发下后,逢有打“×”的错题,该生总是认真思考,总结错的原因,找出正确答案,把自己做错的题目更正后集结在一起,从中找出规律,弥补了知识上的缺陷。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该生遇到困难不是急躁慌乱,不是回避,而是迎着困难上,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通过一学期努力,该生的错题越来越少,成绩迅速提高了。
帮助孩子“学会学习”
指导孩子学会遵循学习规律,不断总结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学好功课不能单靠拼体力、磨时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举个例子,有一个期期都名列班上第一的优秀学生谈学习体会时说:“我的学习方法主要是‘三先三后’。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后请教。”先预习,能知道每课、每单元都有哪些具体要求,重点是什么,这样心中就有数,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课。这样就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做作业前,先看书,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回忆一遍,弄懂了再做作业。遇到难题,先尽能力思考,再向老师请教。这样做效果很好。
还有一位同学在谈到自己如何学习时是这样说的:“善于思考,特别是在困难面前思考,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记住了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有位数学老师问同学们从1到100的数字相加的答案,有的同学将100个数字依次相加,有的同学则将首数和尾数相加再乘以50,迅速得出5050的正确答案,这就是讲了方法,动了脑筋。”
和孩子谈话“四不谈”、“五注意”
孩子不听话是父母最头疼的事,但是孩子为什么不听话?这往往是因为
相关新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