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步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的作文水平(2)
来源:未知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 发表时间:2014-01-26 21:58 点击:次
因人而异设置作文要求,培养学生的作文爱好。循序渐进指导学生作文练习,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优秀学生要求篇章的完美,中等学生要求段落的规范,对作文困难的学生则只要求句子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了。这样的作文要求,学生无心理压力,写作文的情绪就会高涨。作文练习初期,对学生作文不必提要求。“我手写我心”是最好的初写作文的境界。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文从字顺,有内容,有衔接,有整体感就行。这种信马游缰的作文方式,有利于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从而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针对学生怕作文的特点,让学生写片断作文进手,写片断作文便于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减少了“挤牙膏”的现象。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便自然运用到作文中往,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进步了写***好。
实行“交互式”评改,进步学生的作文爱好。个人的劳动成果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褒奖,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从而形成自我激励的心理机制。 要使学生自始至终都有浓厚的写***好,教师也有非常艰苦的工作要做。学生习作写好之后,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改。哪儿语句不通,哪儿思路杂乱,哪儿重点不突出,一经上口大多是能发现的。这是重温一次写作过程,对学生来说有利无害。然后组织学生互评互改。学生看学生的作文由于眼光有相通之处,自然能发现作文中出色的地方,也能对作文中存在的题目提出中肯的意见。同时在互相交流过程中,还能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进步。然后老师将好的作文选出来,让学生点评其中的亮点或不足,教师再根据作文要求,进行指导或点评,通过师生对照比较,从而调动学生的作文爱好。
2.2 加强素材的积累。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就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 李白、杜甫、白居易、鲁迅等名家无一不是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游览名山大川,积累了丰厚的内蕴,所以产生了思想深刻、艺术高超的大作。要想写好作文,中学生首先要广泛阅读,为写作建立丰厚的土壤,才能不断触发创新的火花。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尽可能大量接触各种艺术作品,诸如李白、杜甫的诗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小说,朱自清、冰心的散文等等,并有意识地让学生领略和品味作者在艺术作品中所张扬的生命意识、所渗透的情感因子。并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或摘抄、或记心得、或仿写。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既积累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既积累了词句,又把握了写作方法,有了一定的文化素养,久而久之,写起作文来当然是得心应手。
带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民族风俗习惯,把他们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全部记录下来,变成作文或作文素材。在日常学习中让学生了解本地躲羌民族的建筑风格、风土人情,观察山山水水。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闹,没有大城市的先进文化物质资源,但山区有的是城市无以相比的自然风光,绿油油的秀色可餐庄稼,郁郁葱葱清幽雅致的树林,忽高忽低展翅翱翔的飞鸟,纵横交错柔柔粗犷的河流。这都是可作为学生观察、写作的对象。让学生走出校门,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积累写作材料,更多地感受生活的美。利用春游体会大自然的美,利用假期直接参加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对生活的珍爱,通过帮助孤寡老人体会社会主义的人情美,通过开展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多渠道收集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丰富学生的创作素材。
2.3 作文要贴近学生生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涌泉,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学生作文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学生有了丰富的积累,就自然有话可写,有情可发了,这样写出的文章必然是感情的真实流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起好主导作用。
相关新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