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所知道的几位女作家
听说池莉和方方掐得很欢实,同一个会议,到了她去我不去的地步,小气得很让圈内圈外人鄙夷。但这两位作家的东西都是我蛮喜欢的,尤其池莉的作品。 从《太阳出世》开始关注池莉,到《烦恼人生》,《生活秀》到《早安小姐》,《来来往往》,个个重磅。从市井小人物的悲喜人生到都市白领的另类爱情,描画得纤毫毕现,活色生香。池莉的小说我几乎看全,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早期的《太阳出世》,那时候我家里的小太阳正在孕育中,那部几乎可以做孕期指南的小说让我的孕期生活轻松了不少,很多台词成为我和先生的日常对话,乐此不疲。但许晴和濮存昕演绎的《来来往往》很让人耿耿于怀,尤其许晴,不但先天长相就不对劲,在人物塑造上也完全没有把林珠的妖娆干练另类表现到位。看来,读过成功的原创作品后千万不要看影视版的说法是对的,就如《红楼梦》,就如金庸武侠。 方方的作品看得不是很多,但都颇具震撼,《暗示》也好,《桃花灿烂》也好,都在人心灵中产生巨大冲击,让人久久不能释怀。最让人感到震撼的是那篇《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掩卷之余,思考再三,也许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分裂人格,无论是方方笔下那个白日里僵尸佳丽黄苏子与夜幕中特殊妓女虞兮的角色转换,还是自己在生活中的谨慎自守与在文字里的放浪形骸,难道不都是力图从自身价值出发找寻和确立自己存在的意义,却陷入更深的迷失中的范例吗?想想,不禁心凉一下。 陈染是我一度关注的女作家,她作品中的阴郁和病态让人看完心里发堵,越琢磨越赌,那种畸形的自恋很让人沉沦,那时候我还年轻,常常为赋新词强说愁,她的文字里有一些东西比较对胃口,但自从成家立业一本正经讨生活以后,再不看她的东西了。 张抗抗本来是我所钦佩和仰慕的一位女作家,倒不是因为她的作品,主要的因为她的名气,可是自从我花了18块钱满怀期待地把那本《情爱画廊》整回家去后,彻底倒了我的胃口。直到现在,我不再看她一篇东西,哪怕散文随笔。 卫慧横行的那段时间,出于对身体写作的好奇,买了一本《蝴蝶的尖叫》。怎么说呢,当时就觉得吧,这复旦大学一准不是什么好地方,咋就教育出来这么一个婊子呢?现在看完红袖首页上推荐的那些垃圾,回头再看,那时的观点太陈旧了,太不厚道了,那个上海宝贝简直就是一个淑女么。 王安忆的作品看的很少,只看过她的《长恨歌》。到底是大家风范,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文笔足够优美,把那个和历史时代紧密结合的故事讲述得华丽忧伤,把女主人公塑造得倾国倾城。只是在氛围渲染上感觉着着墨过多,大段大段的出现令读者感觉厌烦。 皮皮的《渴望激情》和《比如女人》作为快餐类小说,还是具有一定可读性的。起码她从女人视角关注了现代社会家庭婚姻爱情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麻烦。书中没有给你解决的办法,但是给了你警示,给了你深思,如果你的丈夫遭遇小三,在混乱和无助中的时候,你如何抉择?拉一把?踹一脚?嘿,见仁见智吧。 挺喜欢毕淑敏的,一直以为,她的散文比小说精彩,对一些事的见解和观点比较影响过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红处方》,也不是《昆仑殇》,而是一篇短文《特区女牙人》,在那文章里,我学会了随身带丝袜,不去路边小摊吃东西,学会了消费,却没学会最重要的一件事,赚大钱。 曾写过一篇叫《总是错过》的小说,朋友看过后说,很可惜,你的结尾与迟子建的《踏着月光的行板》撞车了。我特意找来看,虽然写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场景,但创意相似,都是男女两人无奈的擦肩而过。只不过她写温情,我写悲情;她在火车里,我在高速上;她写的夫妻,我写的情人。虽是纯属巧合,但毕竟犯忌,人家是大家,我不过一票友。无话可说。 迟子建的早期作品《原野上的羊群》给我留下的印象蛮深刻,把一对不能生育的夫妇对孩子的渴望以及收养的孩子与父母姐姐之间的情感纠葛写得感人至深。迟子建让我同情感叹的倒是她生活中的遭遇,大龄成婚,丈夫是一个优秀的县委书记,却在两人正享受甜蜜生活的时候不幸去世。在这样的打击之后,迟子建依然能够再次爆发,写出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额尔古纳河右岸》。在颁奖典礼的获奖感言中,她说,我要感激一个远去的人——我的爱人,感激他离世后在我的梦境中,仍然送来亲切的嘱托,使我获得别样的温暖。 中国当代可以称为女作家的不少,如今美女作家也雨后春笋,多如牛毛,但凡有点姿色,会码几个字的都跳出来了。但真正能够被人记住的,真正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爱的启迪,人性的思考,社会的责任的,恐怕,不多了。
相关新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