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文章中心 > 精品文摘 > 精品摘录

这里不是你的家

来源:网络收集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3-07-01 06:57 点击:

??楼上的小花园是我们一家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不大的一块地方,红花绿叶争奇斗艳,鱼池中假山游鱼相映成趣;近看,房舍对面的一面小山坡,低矮茂密的灌木丛恰似山坡披上了一层绿绒绒的衣裳;放眼远看,几百米外的层层远山,像我们城市的一幕幕绿色屏帐,给人静谧安适的感觉。近来,花园的黄葛兰盛开,每天早上能摘10多20朵,放在餐桌上,在香甜的气氛中进餐,格外的惬意;放在枕边,在浓浓的馨香中进人甜甜的梦乡,那种感觉无比美妙;用线穿上三四朵挂在胸前,不但清香四溢,还是一个有动感的别致的胸花,叫人赏心悦目!一天,我在摘黄葛兰的时候,发现鱼池边的石拦下有指头大的一个精致的突出拱成半圆形的泥土,顶部还有一个直径约1毫米的洞。这是什么?我把它掰下来,里边是空的,没有任何东西。
??过了一、两天,我偶尔掀开卧室的窗帘,发现一个类似的东西,我像那天一样如法炮制。我如拿到了一个烫手的山芋,立即扔到地上,好几条蠕动着的1。5厘米长的青虫装满了泥窝,吓得我心惊肉跳!
??第二天,在同一幅窗帘上又发现了两个那样的半成品:其中一个带有湿气,显然正在筑造之中。再仔细找,还有一个隐藏在角落里,又是一窝青虫!我不禁毛骨悚然!
??我终于明白,原来那几只在卧室窗口飞来飞去好几天的大个黄蜂,选定了窗帘作它繁殖小宝宝的温床!
??昨天早上,老伴欣喜地告诉我,花园里的雨棚下有一群“意蜂”(意大利家蜂,个头比中国蜂大一倍)筑了一个碗大的蜂巢,我们可以养蜂了。我不信有这等好事。上花园一看,许多像在卧室见到的那样的黄蜂飞来飞去,忙个不停,给幽静的花园凭添了动感。黄色的身体上有一圈圈黑色的花纹,除了个体比家蜂大一倍外,看不出其它特殊。它居然在我们家花园安营扎寨,养育后代了!,
??晚上,儿子带着一个有农村生活经历的朋友回了家,我们请他观赏飞来的意蜂。他的答复令我们吃惊:确定无疑是攻击性很强的吊脚蜂(类似马蜂)!因为他幼时受到吊脚蜂一次非常厉害的攻击,印象非常深刻。
??老伴建议留下下蜂窝,让它们繁衍生息,只要我们不伤害它们,可以与我们和谐相处;儿子听了朋友的话觉得太不安全,留下蜂窝就是隐患;出于只怕万一的考虑,我站在儿子一边,同意摘除;老伴只好少数服从多数。马蜂窝捅不得,我们如临大敌。在朋友的帮助下,儿子用衣服蒙住头,只露出一双眼睛,拿着一根竹杆绑着一团报纸点火直指马蜂窝。蜂窝被烧的滋滋作响,吊脚蜂朝四处飞散,我们马上把儿子拉进室内,关上门,生怕它们追随而来。轻而易举就获得了胜利。初战告捷,我们很兴奋:厉害的吊脚蜂也还是容易制服!
??过了一个多钟头,我到花园察看,蜂窝上又爬满了吊脚蜂。看来不捣毁蜂窝是不能彻底制服,撵走它们的。有了第一次的成功,我们胆子大了些,我和老伴配合,我用竹杆不停地驱赶它们,老伴小心翼翼地爬上楼梯,好不容易才摘下了蜂窝。我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我们终于捣毁了外来“入侵者”的巢穴!
??临睡前,我又上楼看了一次,在原来筑巢的地方仍有几只蜂。我又一次毫不留情地将它们赶走。
??第二天早上,原来那里又爬了十来只蜂。老伴在给花浇水;我站在花园,举着一根顶端系着毛巾的竹杆,不停地驱赶这些外来“入侵者”,俨然守卫皇宫的一介武士。经过反复地驱赶、捕杀,吊脚蜂终于从我们的视野完全消失。老伴戏称“人蜂大战”终于以我们大获全胜结束!
??摘除一个小小的马窝蜂窝引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大话题,我不知道吊脚蜂在生物链中起何种作用,但一定确有它存在的理由。我们能与它和谐相处自然是好事,可现实生活中不少事例告诉我们,一旦它非常强大,成千上万聚集在一个巢中,可以置人于死地,那就可怕了。当我们还不知道它存在的意义的时候,在我们还无法与它和谐共处之前,还是离它远点好!
??吊脚蜂,人类活动频繁的场所,你还是少去为妙,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才是你的家!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热点

    • 宇寒月的报复生活
    • 一般会议记录的要点和内容
    • 阅《三国志》魏书笔记之六
    • 读一份无奈的悲伤
    • 沈阳故宫一日游
    • 一块手表
    • 小巷
    • 《咏柳》赏析
    • 不应该将文章与作者本人划等号
    ?? - ?? - ÝřŝžľŘÝź - TAGąęÇŠ - RSSśŠÔÄ - ??
    Copyright © 2004-2024 上海卓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