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皮的猜想

来源:网络收集 责任编辑:栏目编辑 发表时间:2013-07-01 09:07 点击:

那一日,
  我哭了。
  是因为中国电影从一个纯情少女到妖冶少妇蜕变的心路历程。  
  我改了,阿奈斯·宁卷首的内心独白,连着两天看周迅的表演是奢侈或者称之为煎熬,源自于剧情、源自于伤彻、源自于中国电影的蜕变历程,很荣幸,我们夹杂着各种复杂的情愫心结融入这漩涡中,或欢喜、或悲悯、或激愤……欣然成为电影文化市场的一份子。
  《李米的猜想》,恐怕是最优秀的剧本,尽管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新版《画皮》华丽服饰包裹下,颇有杂耍的意味,狗尾续貂的结尾部分实在令人不悦。  
  《李米的猜想》的文本分析
  因果逻辑与回环,蛇吞蛇的轮回似乎从《撞车》(Crash,2004)开始时髦起来,接着类似的《通天塔》(Babel,2006)。当我再看到《李米的猜想》的时候,结构的类似,同样舒缓的情节叙述,人物与人物明暗线之间的关联。《撞车》将问题归结到种族与种族问题,融合成为思考的落脚点,疑问、彷徨,仍旧处在模糊和无奈的原地;《李米的猜想》则归结到社会与情感的问题,疑问、彷徨,同样是处在模糊和无奈的原地,前者的利益让美国之外的观众觉得话题严肃,后者则狡黠了许多,不同层面有不同层面的解读。
  如果将《李米的猜想》逆推到文本的话,按人物、情节充其量只是中篇小说罢了,而且用无限放大的偶然因素连接拼贴几个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虽然极大地强化了戏剧性,但牵强和草率始终是映射在读者脑海里的问号。电影艺术对文本掩饰修复的功能恰恰弱化了观众对故事合理性的质疑,随着画面信息、音乐以及演员表演对注意力的分散,渐渐失去了理智的思维融入镜像的世界里。
  中国电影近几年的运作已经逐渐显示出更正统的产业化步伐,更专业的市场化分析。以《李米的猜想》为例,其创作模式已然过渡到细致的市场划分,这种预想某一年龄阶段的观众群存在的运作手法取得极佳的观众迎合。结尾部分,男主角DV短片里的自白、女主角桥头的独白无疑如催泪瓦斯一样另女性观众潸然泪下,把稍显无序的主题引回小人物与社会之间的思辨里。  
  《画皮》的文本分析
  《画皮》原本没有什么新意,评论中给出的多数意见是一部温情基调的电影,我看并没有什么太多温情的成分,人物关系的安排完全是缺乏平衡性的,这种金字塔结构的一边是蜥蜴妖对狐妖,狐妖对王生,王生对佩蓉;另一边是小夏对勇哥,勇哥对佩蓉。于是佩蓉成了这部映射现代家庭伦理影片的牺牲品,就情节发展来说:谈“情”显得不够专业,谈“伦理”显得牵强……原本一切问题在陈嘉上的创作初衷里都是含含糊糊,拖泥带水。
  我不反对华丽的视觉表现,比如考究的人物造型、精细的服饰等等,但这作为电影的工作态度尚可,作为卖点就十分落伍了。法国电影很早就对路易十四的时代雕琢有加,亚洲影视作品来说,日本的大河剧、韩国近几年的历史剧都神经质一般的苛求起服饰来,中国电影再可以追求这些已经不是能引起关注了。
  《画皮》的武戏拖累了整部电影,史泰龙面部肌肉是生理问题,甄子丹僵化的面部肌肉和做作的表情就是心理问题,加之大段的武戏使文戏草率缺乏必要铺垫,结构失衡。两部电影中周迅的表演总感觉是间隙性的,时好时坏。
  结尾部分的处理不知道导演出于哪种目的弄了一个超乎想象的童话团圆结局,我个人认为剪辑到小夏将两颗珠子放到狐妖的手里谢幕就恰到好处了,王生死了、佩蓉死了、勇哥死了究竟让哪两个人复活的悬念留在观众的遐想里何尝不好呢?
  中国电影随着票房的回暖,影人不再以怨妇的口吻指责乱七八糟的客观原因,或沉静或宣泄地处理电影本身的问题,近几年的积极尝试是良性的,市场化和民营资本构建的场片制逐渐形成,随着观众群体的不断细化,投资方规避了风险也让我们的电影更具有实质性的观赏性。
  诚然,谢谢我们的影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更多>>

    推荐热点

    • 宇寒月的报复生活
    • 一般会议记录的要点和内容
    • 阅《三国志》魏书笔记之六
    • 读一份无奈的悲伤
    • 沈阳故宫一日游
    • 一块手表
    • 小巷
    • 《咏柳》赏析
    • 不应该将文章与作者本人划等号
    网站首页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RSS订阅 - 内容搜索
    Copyright © 2008-2015 计算机技术学习交流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07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