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形象需要红旗回归“国车”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栏目编辑 发表时间:2013-07-01 16:49 点击:

国家的形象代表着国家的整体素质,近年来,国际形象已成为国家的“软实力”,各国政府都在高度重视塑造和提升本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中国自建国后几代领导人都在这方面作出积极努力。

  中国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成就斐然,综合国力不断攀升,国际地位也在快速提高,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因素快速上升。不可否认,中国已成为全球视野的热点,有人说:没有中国的全球战略是不完整的。

  伴随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与强大,中国国民的整体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国际形象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国家的一举一动都在牵动着国人的内心。

  “国车”代表国家形象

  “国车”是国际形象的组成部分,全方位开展公共外交历来是世界各国塑造国际形象的重要环节。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与历史底蕴的大国而言,如何塑造一个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化、历史底蕴和现代精神的国际形象,塑造一个政治大国、经济大国、文化与科技大国的良好形象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课题。

  积极与世界接轨,广泛溶入国际社会,塑造和展示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已成为中国各阶层民众的共识。塑造国际形象需要从涓滴做起,一言一行都展示和代表着中国和中华民族。在出访国外、出席国际会议和重大赛事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有意识传播中国文明底蕴,展现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外国公众对中国的浓厚兴趣和良好印象。由此,“国车”就变得不仅仅是一个“面子”问题,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和民族精神。

  由于“国车”的形象在政治和外交中有着无形的作用力和昭示效果,因此即便是大力推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达国家也同样不肯开放“国车”。作为公共外交的先行者,国家首脑一向身体力行,资料显示,美国政府用的是凯迪拉克、林肯,元首用车是黑色的凯迪拉克帝威加长总统轿车;英国用的是宾利、劳斯莱斯、戴姆勒,而元首用车是劳斯莱斯;法国“公车”是雪铁龙DC-19女神车,元首车是标致607;德国“公车”是奥迪A8L和奔驰,元首车为奥迪A8L。日本是日产和丰田,元首车是日产总统和丰田世纪;普京原来一直坐一辆奔驰S600,后来觉得没有面子,2003年“利哈乔夫汽车厂”为他精心设计了一套三款车型:分别为正式会晤用车、公务出行用车及检阅部队用车,如今出行时改坐国产专车的普京显得更加自信十足。

  “国车”自主需要红旗回归

  “国车”的作用显然,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前一段小布什来访,那最新的坐骑06款凯迪拉克行驶在长安街上,不但赚足了面子也成为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对比之下,我们也曾经有“国车”,我们的“国车”甚至曾经获得过远远超出卡迪拉克的荣耀,但是那是我们用手工敲打出的红旗,而不是今日的奥迪。

  中国的汽车从来没像今天这样繁荣。然而,这些街道上飞奔或是爬行的各色汽车中,德系、美系、法系、日系、韩系……国外品牌占据了90%之多,“6+3”的合资公司控制了中国95%以上的轿车市场,在跨国公司们缔造的中国汽车辉煌面前,我们却无法一同欢呼雀跃,有媒体惊呼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的殖民地”。随之,奥迪、别克、帕萨特、桑塔那……“国车”红旗的位置就这样被替代了。

  事实上,“国车”在任何一个国家和体制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为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工业的“精神圣地”,是汽车工业的“种子”,正如鼓舞士气的“神六”一样,“国车红旗”也是彰显国威、增强国人民族自豪感与国家意识不可或缺的要素,它所包含的产品以外的价值和功用是其他任何品牌所不能替代和超越的。

  当前的国际条件和历史机遇为进一步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实现从世界政治经济大国向强国迈进,提供了有利的国际舞台和历史机遇。新时期的中国国际交往,也需要将塑造国际形象纳入全局,致力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正如中国一直主张的,“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显然我们的元首坐中国的“国车红旗”出现在世界面前才能真正体现了经济腾飞中的中国的民族精神和国际化襟怀。

  红旗的归隐源于技术差距而带来的问题,但令我们兴奋的今天,红旗的技术瓶颈已经打破,整合国际优势资源技术推出的HQD、HQ3、301等系列产品足以满足政府用车的各级需要,产品层面已经赋予了红旗崭新的面貌,重树“国车”形象到了只欠东风的历史时刻。

  “国车红旗”应该回归了。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更多>>

    推荐热点

    • 宇寒月的报复生活
    • 一般会议记录的要点和内容
    • 阅《三国志》魏书笔记之六
    • 读一份无奈的悲伤
    • 沈阳故宫一日游
    • 一块手表
    • 小巷
    • 《咏柳》赏析
    • 不应该将文章与作者本人划等号
    网站首页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RSS订阅 - 内容搜索
    Copyright © 2008-2015 计算机技术学习交流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07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