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来源:未知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 发表时间:2015-09-09 15:34 点击:
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由此可见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对于大班的幼儿,就要培养孩子守时、守纪、爱学好问,自我评价与调控等方面的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幼儿受益终生,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进步。随着课改的推进,我们逐渐意识到:尊重幼儿需要,培养幼儿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一.首先,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则建立或评价主体已经过老师变成幼儿。以前,老师对幼儿的同一要求比较多,老师制定的规则比较多,现在,我们逐渐让幼儿或师生共同简历规则,幼儿会积极地遵守。老师不在是一个规则的制定者、决策者,而是引导者。另外,老师的建设性评价往往会让幼儿产生被批评的感觉,从而产生不良的情绪。而同样的评价主体由同伴来说时,幼儿却有认同感。这说明评价主体会影响评价效果。所以在活动中,应该留意让幼儿作为评价的主体,老师作为鼓励者、引导者,制造宽松的气氛,让幼儿产生积极的态度。

  二.其次,以角色游戏为主,引导幼儿自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角色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健康特点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最为幼儿所喜爱。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反复感知、体验、模仿角色的优良行为,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从而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有意请几名小朋友做发苹果的游戏,让幼儿进进角色实际练习,结果他们都把大的、好的苹果发给小朋友。

  三.另外,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人文话、人性化。一些必要性的行为习惯,比如:良好的坐姿和睡姿、餐前便后要洗手、进餐时保持干净等,应该尊重幼儿个体差异从而进行督促,让幼儿努力做到,体现人性化。比如:以前吃饭要求同一饭量,现在改变成根据幼儿身体状况来决定幼儿的量等等。

  四.再次,良好行为习惯的表现形式由语言指令化转化成隐性的环境和活动材料。教室的墙面、空间都蕴含着教育价值,可以将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则体现在环境中。比如在地板上贴上标识符提醒幼儿该把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就想本学期我们的美工垃圾桶一样,我们老师并没有向幼儿正式地先容垃圾桶应该放哪些垃圾,但是小朋友们都能根据垃圾桶上贴的标识进行有序有规律地扔垃圾。另外,我们对各个区域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了公道的划分,这种方法避免了幼儿由于无事可干而吵闹,也可以避免老师过多的指挥和干预,让幼儿明白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相互不干扰,能有序地进行。

  五.发挥幼儿的自我教育、榜样教育及成人的言传身教作用。

  利用孩子们之间的交往让其互相感染、彼此教育,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省往了老师很多功夫。爱子们喜欢模仿,特别是他身边的同年龄段的同伴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影响;而评价活动在确定正确是非观,树立身边榜样的同时,也使儿童学会了较为客观地熟悉自我和全面地评价自我。比如评选“好习惯之星”、颁发小红花,命名“…宝宝”等等,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发挥孩子的个性特长。结合幼儿的这一特点,这学期,我们根据我们班级情况幼儿年龄特点,设立了评选表,具体内容可以自定,有学习、生活能力、劳动意识、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我们坚持天天给予认真的记录,每周五下午通过让孩子们通过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一周评价一次,对于有进步的孩子以及孩子们有进步的方面及时给予肯定并奖励,如班长,值日生光荣称号,或小玩具等。号召全体幼儿向其学习;而对于孩子不足的方面指明努力的方向,鼓励其不断进步。孩子们喜欢围着评选栏互相比较,从中找出自己的上风与不足,从而产生自律意识,自己要求进步。

  成人要以身作则,由于你的言传身教还是会胜过那些空洞的规则,会“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孩子。不光是班上的老师,但凡是孩子身边的成人——都应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由于一个整体,其成员之间是会互相影响的。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要留意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如要求孩子搬椅子轻搬轻放自己也要轻搬轻放,要求孩子在教室里轻声说话自己也不能大声喧哗,要求孩子懂礼貌自己也应带头使用礼貌用语……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更多>>

推荐热点

  • 自我介绍中描写自己的10个方面
  • 播音主持自我介绍范文
  • 机电专业面试自我介绍
  •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自我介绍
  • 材料与控制技术面试求职介绍
  • 大学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
  • 收获丰富的一天
  • 决策 销售工作的熟悉
  • 大学生实践自我鉴定内容以及单位的鉴定
网站首页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RSS订阅 - 内容搜索
Copyright © 2008-2015 计算机技术学习交流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07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