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事(7)
进城后,夫妻俩都是忙碌的。朝喜忙着单位的技术创新早出晚归,而二琴忙着操持家务。1958年夫妻俩有了二女儿凤雅,1959年我国进入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是一段物资极度困乏的日子,二琴家也不例外。但精打细算对二琴来说再拿手不过了,她去郊区的大地挖野菜,然后和着玉米面包菜团子,她会把盐放到大酱里,实在没菜的时候每次用那么一小勺拌饭吃,最最艰苦的时候她甚至去挖过田鼠洞,运气好的话也会挖出好多大豆,然后磨成豆面或者做成小豆腐,她是个心灵手巧的、能吃苦的女人。做了好吃的,她会找各种理由,让丈夫和孩子先吃,自己只蘸点剩菜汤充饥。朝喜自然也能体会妻子的节俭。中午单位食堂有点什么好吃的,他也总是留下一大半舍不得吃,拿回来给妻子和两个孩子。
生活是清苦的,可夫妻感情却更恩爱了。在外人看来,朝喜英俊潇洒,有文化,而二琴长相一般,又不识字,似乎配不上朝喜;但在朝喜的眼中,妻子是世上难得的贤妻,自己工作忙,妻子一人却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他感激妻子为自己、为家里所做的一切,他告诉自己要爱这个女人一辈子。所以尽管周遭好多女孩都来讨好朝喜,但他的心从未动摇过一丝一毫。
二琴想为丈夫生个男孩,她的思想还是有些保守的,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思想虽说不重,但还是有的。本来朝喜已是单传,所以一定要生个男孩。1962年她又怀孕了,二琴是个皮实的人,即使怀孕也不耽误干活,生产前还在去外面找猪,那头猪是二琴准备过年给家人的改善,对她来说很重要。猪找回来了,孩子也生了。三女儿凤柔就这样降生了。
1964年儿子卫国出生了,由于两个孩子只差两岁,到卫国这这奶水不够了,只好喝奶粉。日子是累的,可看着三女一儿健康成长,夫妻俩却感觉很有奔头,浑身有使不完的劲。那年代没啥避孕措施,夫妻感情又好,1968年有了四女儿凤美,1972年有了小女儿凤娇。一家8口人生活虽不富裕,但在二琴的巧手下,孩子们也没吃啥苦。一家人在一起好不热闹。
1979年,小女儿7岁该上小学了。此时,凤琴已26岁,凤雅21岁,姐俩高中毕业都在朝喜单位上班,三女儿凤柔17岁,高中刚毕业还在家待业。儿子卫国在读初中,四女儿凤美读小学。过去孩子都是散养的,都很独立,因为孩子多,父母也都没太多时间照顾,大的看着小的,小的捡大的穿剩下的衣服,只要没啥大毛病,也就这么着长大了。
六个孩子中,老大凤琴是个很有才气的女子,不仅学习好,吹拉弹唱样样都行,从小就喜欢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尽管家庭不富裕,但在凤琴的强烈要求下,朝喜还是给女儿买了小提琴和琵琶。可能是家中老大的关系,凤琴很小就具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上学时也是学校各种活动的组织和领导者。凤琴文采好,字也写的漂亮。只可惜赶上文化大革命,高考中断,没能上大学。用朝喜的话说,就是没赶上好时候啊!不仅如此,凤琴还继承了妈妈的巧手,平时缝缝补补,会裁会做各种衣裳,织毛衣更是手到擒来,什么花色都难不住她,家里的窗帘是她钩的,弟弟妹妹的毛衣也是她织的。也因此成了妈妈的好帮手。
风雅和凤柔是大姐凤琴的好助手,平时和大姐一起照顾弟弟妹妹。在妈妈和姐姐的熏陶下,也都能织能钩。不同的是风雅还能做得一手好菜,尤其擅长做面食,做出的开花馒头大受欢迎。而凤柔相比两个姐姐长相更甜美些,但做事却有几分男孩气魄,大大咧咧,嘻嘻哈哈。是个乐天派。
家中唯一的男孩卫国,从小体育很好,参加了校体育队,跑步非常快,曾经有次开运动会,摔了一跤竟然还跑了第二名。学校曾一度流传一句顺口溜:小白鞋跑得快,摔个跟头跑第二。说的就是卫国。卫国从小爱看小人书,那时也便宜,几分钱一本,最贵的也不过一两毛钱。家中独子,父母及姐姐都娇惯他,给他些钱,都用来买各种书了。提及古书哲理,头头是道。尤其擅长画画,花鸟虫鱼都画得像模像样。因家中宠爱,脾气多少有些酸。
四女儿凤美个子比三姐高些,长相也很好看。自幼好强,做事独立,敢想敢做,连上小学都是自己拿着户口本去报的名。凤娇是最小的一个,除了卫国,夫妻俩最疼的就是凤娇,凤娇3岁时曾得过一场大病,麻疹合并肺炎,幸好夫妻俩看的及时,抱去省儿童医院抢回了一条命。病好回家后瘦的滴沥当啷,叫夫妻好不怜惜,再加上孩子乖巧懂事,所以对这小女儿格外喜欢。
作者玲珑雨的文集 欢迎投稿,注册或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相关新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