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状元套子里的人(反思)

来源:本站原创 责任编辑:栏目编辑 发表时间:2013-07-01 06:13 点击:


2010-06-23 21:11:52
 来源:南方周末   

       这么多年,究竟是谁将高考状元装进了套子?谁比状元自己更在乎这个标签?谁是最后留在这个套子里的人?一味以竞争标准去评价一个人的价值,“猫逮耗子,我们只是追求比别人逮得多逮得快,却忘记了为什么要逮耗子。”

“以我现在的价值观,让我重新去考一次高考,绝不会成为状元,”莫思多,这个被高考体制鉴定为最优秀的人说,“这一切其实没什么意义。”

(梁伟驰/图)
         莫思多,目前定居瑞士,她曾以创历史纪录的文科最高分665分成为1998年重庆市乃至全国文科状元。数学满分。她的分数之高后来者无人超过。她几乎是高考史上的一个神话。
         12年前的6月末,重庆北碚,小女孩莫思多在街头久久踯躅,不愿回家。她的家里,父亲正陪同专程赶来的当地电视台记者焦急地等候。 令父亲惊讶的是,女儿竟然不愿意接受采访。看着姗姗回家的女儿,脸上挂着一副无所谓的表情,他有些生气。而多年以后,回望那一幕,这个别人眼里的“最成功者”,一直拒绝被放入这套价值评价体系之中,拒绝进入“高考状元”这个外表华美的套子。
一份2009年出炉的调查报告成为社会争议的焦点。编制者称,“调查表明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当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
这份报告传递的“高考状元理应成为职场成功者”的社会情绪让曾经的高考状元刘进很不舒服,“高考状元其实也是平常人;我们只是抓住了一次机遇,社会没有权力把‘优秀’的紧箍咒套在我身上。”他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仇智心理。
           在莫思多看来,那个结论本身的假设就错了,“高考状元为什么就一定要成功?”“成功的标准是什么?”莫思多觉得,调查报告用一个排名来评判成功与否,其逻辑其实和高考无异。拿这样一个小概率的身份因素去衡量一个人是否杰出,“没有意义”——“也许他根本就没有参加考试,也许他根本不喜欢这个考试,也许他适应的那个考试跟这个考试的规则已经不一样了。”
并不是所有的高考状元都能轻易摆脱社会强制赋予的那个“优秀”的紧箍咒。
刘进曾为一个高考状元难过——1979年湖北状元蒋国兵2008年在多伦多自杀。刘进曾开车路过蒋自杀的那座桥,泪水情不自禁就流了下来;在他看来,蒋或许就是因为戴上了社会强制赋予的“必须要优秀”的紧箍咒而不快乐,最终因为不快乐而离开。
这么多年,究竟是谁将高考状元装进了套子?究竟是谁比状元自己更在乎状元这个标签?一个状元如何才能挣脱社会塑造的这个套子?谁是最后留在这个套子里的人?

套里乾坤
1998年9月,顶着“全国高考文科状元”的光环,莫思多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获得高考状元专项奖学金,每年4000元。
莫思多班上有好几名高考状元。中学时都***着去竞争,争到了状元;到了大学,各自的价值重心发生转移。有人致力于出国;有的更多发展个人兴趣。也有人迷失,好几门功课不及格,面临退学。
她受邀参加高考状元聚会时发现,这是一个很大的团体,虽然都带着“高考状元”的标签,但每一个人却如此不同。
莫思多刻意抹淡高考状元这个身份,有人和她相似,还有些人热衷提起它,有的人则很善于利用这个身份的光环去谋利。
比如她的几个北大政治系的师兄毕业后创办了一家“象牙塔公司”,其中一项业务就是利用暑期让高考状元巡回演讲。演讲的报酬是1000元/人次。莫思多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不想去扮演那个宣扬分数竞争的人。
张宇则签下了合同。之后,他跟随这个北大学生组织的“高考状元报告团”连去了太原、成都、大庆、长沙四个城市。众星捧月的感觉让张宇印象深刻,“挺满足虚荣心的”。
令湖南长沙市状元李佳不齿的是,班里一名高考状元明明家庭条件很好,却把自己的出身包装成卖包子的贫苦人家,以此换取各种活动和演讲,从中获得了丰厚回报。
2000年,北大第一次出现了状元墙。从这一年起,在著名的三角地,北大每年录取的高考状元的照片都贴满橱窗,供全校师生“瞻仰”。
对高考状元的物质奖励也水涨船高。从地方政府、中学学校到商家企业也都以各种名义给予重奖。
2007年,福建省高考理科状元陈默,一个月就获得各方奖励68万;2009年,四川省巴中中学董伟夺得理科状元,当地政府重奖学校100万,加上清华为争夺董伟付出的奖学金和学费全免,以及有地产商给予的数万元奖励,围绕董伟产生的经济效应高达110多万元。相形之下,仅一分之差,成都市理科状元却只拿到几万元奖励。

谁打造了华美的套子?

2002年,莫思多大学毕业。这一年,市面上开始出现大量打着“高考状元”名号的书籍,比如《高考状元牢骚书》、《高考状元阅读书系》、《高考状元演讲录》等,作为一个成功者的符号,高考状元热方兴未艾。
此时,整个社会对于分数冠军——高考状元的崇拜进一步强化。资源的倾向性分配也在高校间产生了严重的“等级分化”,高校间原有的均衡被打破,引发了激烈竞争。
其中一个表现,便是高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更多>>

    推荐热点

    • 自我介绍中描写自己的10个方面
    • 播音主持自我介绍范文
    • 机电专业面试自我介绍
    •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自我介绍
    • 大学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
    • 怎么写英文自我介绍和相关范文
    • 材料与控制技术面试求职介绍
    • 大学生实践自我鉴定内容以及单位的鉴定
    • 收获丰富的一天
    网站首页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RSS订阅 - 内容搜索
    Copyright © 2008-2015 计算机技术学习交流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07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