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山芼,母爱在流淌

来源:未知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 发表时间:2014-05-26 10:54 点击:

山芼,以天女撒花般遍布故乡大大小小的山。无论山坡、山腰和山顶,都有它们茂盛的痕迹。青青的山的外衣,主要由它们打扮而成。一棵又一棵的山芼,一针又一针地编织了群山的青绿色长袖毛衣,团团簇簇地拥挤在一起。从远处上看,它们宛如青翠的绸缎,一片生机盎然,给了山热情,增添了山的胸怀。无比的吸引力,惹得村民们频繁光顾。它们欢迎淳朴的山村人去割芼砍树。小时候,山芼,作为日常生活的燃料之一,成为许多家庭不可分割的纽带。

母亲是一位乡村里勇猛的妇女。割芼是她生活中必需的一件常有的事情。出发前,母亲把"弯刀"在磨石上推进和后退。她用力轻巧,适宜灵活。磨好"弯刀"以后,一把锋利的"弯刀"刀刃发白,几乎吹毛立断,呈现在母亲满意的眼前。

母亲拿上了一支常备的"芼担".它中间粗圆,两头顺势越来越尖,是一支漂亮和特别的扁担。母亲又取出了"钩绳".一个Y字形的树杈。两只斜枝的一端系上一条手指粗的绳子。她把"钩绳"弄好,套在"芼担"的一边上,扛在肩上,鼓足勇气,痛下决心,沿着蜿蜒的山岭,上坡下坡,在自己认为理想的地方放下工具,左手握紧"弯刀",开始了割山芼的劳动。

母亲的手没有细嫩的皮肤,手掌厚厚的,结了不少的茧花。这样的手,在当时的农村里,是普遍存在的。它是生活磨练出来的产物,也是勤劳俭朴、适者生存的结晶。母亲的手不怕任何的荆棘。母亲的右手一把扫向山芼,左手用"弯刀"不停地用力砍断它们。一把又一把的山芼排列在一边。反复的动作,把一棵棵茁壮成长的山芼在底部割断,一簇接着一簇,直至山芼躺成一排。

割山芼是一件苦活。它需要艰苦、持续和长时间的工作,节奏快速,效率低下,需要人工不停地操劳着。有时,母亲实在是太累了,就喝点水,休息一会儿;有时,一片山芼,母亲一气呵成地割完。只是,母亲已经是汗流浃背,手上、腰部、腋窝和背部等全身都是汗。明显看得出来,额头上布满了黄豆大小的汗珠,流到脸上,流到地上。割山芼的体力劳动辛苦、不易和繁杂。

几排山芼割下来,母亲也不由得气喘吁吁,望着炎热的太阳,承受火球般令人不得不低头的滚烫。有时,风吹过,山草一浪又一浪在翻腾,凉爽也迎头吹向母亲,一阵舒服沁人心脾,透入肺腑,全身透气。

割完山芼后,母亲把两条"钩绳"展开。它们就像两条蛇伸直身子伏在地上。山芼一堆又一堆累积起来。母亲熟练、手巧和麻利地把绳子钩住树杈,一脚站在地上,一脚顶住山芼堆,把绳子用尽全力拉紧,几次以后,山芼就紧凑地缩成结实的一捆,并系好绳索。同样的手续,同样的步骤,母亲又把另外一堆拉紧成捆,系好。这样,一担山芼就算完成了。

母亲把"芼担"尖尖的一端插进山芼里,并用力往里面转动,"芼担"就插进适宜的一截,扎好了,母亲就用肩膀扛起扎好的山芼,用背负着,尽可能不浪费力气,一次性扎进另外一捆山芼里。这样,一担不易的收获就摆在了辛苦的母亲面前。母亲把水壶、面巾和"弯刀"放好,一段累人的活儿总算完成了一半。

接下来,母亲就得用挑了无数次担子的肩膀挑起分量不轻的一大担山芼,把山芼挑回家。母亲克服了路途遥远,翻山越岭,在坚韧不拔中不消极,不怕累。一张脸孔由于用力渐渐地变得通红,肩挑而走。一路上,母亲顶不住了,就只好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等休息够了,才弯下双脚,吃力地把一重担山芼扛起来,有时甚至踉跄了几步,才勉强站稳了脚。然后,母亲咬紧牙关,戴着太阳,克服种种困难,非常不容易地把手割的山芼挑到家门口。

放下来之不易的山芼,母亲像打了一场苦战,胜利地露出了舒心的脸色。她通常喝了点水,擦擦汗水,喘几口气,在走廊上略作片刻的休息,她才把"芼担"拔出来,放在地面上,又把钩绳打开。活结一拉,就松了。天气晴朗时,母亲把山芼一排又一排铺好,放在门口庭晒太阳。晒得差不多干了,我们就拿进厨房放进灶里燃烧,煮出供温饱的饭菜,解决一家人的一日三餐。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更多>>

推荐热点

  • 倒追来的幸福要珍惜
  • 糖果和皮影戏
  • 小时候,那棵树
  • 捉鳝的记忆
  • 父亲的烟杆
  • 爱是不能复制的
  • 那卑微的年华、卑微的伤
  • 母爱不要求偿还
  • 我放弃了平淡幸福,选择了靓丽的寂寞
网站首页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RSS订阅 - 内容搜索
Copyright © 2008-2015 计算机技术学习交流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07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