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驻河南记者站站长陈强倾释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舍我其谁”,为加强我校新闻报道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写作水平与技巧,3月26日下午,应宣传部邀请,《中国教育报》驻河南记者站站长陈强来到我校,在逸夫楼C座103报告厅向同学们讲述“当代大学生与新闻写作”。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委学生记者、通讯员及广大新闻爱好者慕名前来聆听讲座。
陈强老师开讲向我校学子赠诗一首,表达了对我校的深厚感情:洛阳师院,龙门之边;滔滔洛水,青青校园;牡丹故里,花香四溢;优良传统,教师摇篮;莘莘学子,书香环绕;德艺双馨,耳濡目染;园丁崇高,世人敬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珍惜光阴,发奋读书;创新实践,继承发展;学习新闻,如虎添翼;就业何惧,砝码增添;今日桃李,明日栋梁;豪情万丈,前程无限。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体裁非常细、非常多。当代大学生学习写新闻是时代的需要、自身的需要、未来的需要。”陈老师指出,当今社会是网络世界、新闻世界、信息世界,新闻无处不在。大学生最有文化,最有精力,最应该写新闻,以锻炼我们的观察、写作、交际等诸多能力。“同样是去连队当兵,会写新闻的进入连部、营部;同时参加工作,会写报道的从蓝领发展到白领;矿工走上领导岗位,基层民办教师当上教育局局长,很多人都是因为会写新闻而发展起来的。”陈老师饶有趣味地说。
陈老师结合自己曾在一所高校从行政楼到食堂短短200米,连续发现并发表3篇新闻的经历告诉同学们怎样发现新闻。他说,新闻写作要学会5个会: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提问、学会跑路、学会思考。“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光观察世界,用长者的眼光观察世界,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随时随地练习眼睛。”一个优秀的记者、通讯员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到“说者无意,听着有心”;要广交朋友,扩大信息源;广泛猎取各种知识,坚持倾听到底。
就如何写好新闻,陈老师指出,首先要掌握新闻基本体裁,掌握新闻写作十字诀:真实、新鲜、快捷、简明、生动。注意时效性,养成新闻不过夜的习惯,同时避免假新闻。“报纸就是新闻写作的教科书,是最好的无声的知识”。他说,新闻写作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投稿前一定要研究各种新闻媒体的特点。陈老师还向同学们提出十条建议:永远保持好奇心;思考比什么都重要;学会“包打听”;经常四处走动;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早到一步,晚走一步;小比大好;快比慢好,比“好”还好;短比长好。
陈强老师结合众多实例,讲述了当代大学生与新闻写作的关系,于学术性、指导性和针对性为一体,详细全面、深入浅出、妙趣横生,报告厅不时想起热烈的掌声。
陈强,河南省新闻记者界“大腕”,现为河南省教育记者协会副秘书长、河南省教育厅技术带头人;具有近20年的新闻记者、报纸编辑工作经验;连续11年被评为全国先进记者,多篇稿件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并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50余篇稿件获中国教育新闻奖、连续8年获“河南省委、省政府好新闻特别奖”;出版《找到新闻的感觉》等多篇新闻学专著,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教育新闻对报道对象的反作用力》的新闻学、传播学论文20余篇。
相关新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