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报》整版:暑假支教在乡村
编者按: 7月初,《教育时报》记者来到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汝阳县,用4天时间,辗转3所支教学校,和来自洛阳师范学院的三支支教队的学生们同吃同住,切身感受支教生活。8月10日,《教育时报》第四版走基层专栏以“暑假支教在乡村”为题,整版报道我校学生支教情况。全文报道及链接地址如下:
暑假支教在乡村
□ 本报记者 任素影 苏江召/文图
大学生支教,始终是暑假不变的话题,也是社会不断争议和反思的焦点。在支教大学生眼中,支教让他们体验了人生,奉献了爱心;在孩子们眼中,支教给他们带来了新奇和快乐;在社会眼中,暑期支教时间太短,难免出现“雨过地皮湿”的困境。大学生暑期支教,到底是怎样进行的?短短数十天的支教生活到底能给当地的教育带来什么?在支教的过程中,他们都会遇到哪些困难。7月初,记者来到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汝阳县,用4天时间,辗转3所支教学校,和来自洛阳师范学院的三支支教队的学生们同吃同住,切身感受支教生活。
充满爱心的支教队员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开导因闹矛盾而哭泣的孩子
老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专注
武术也随着支教队员走进了农村校园
支教课堂上,气氛似乎格外活跃
“随缘美食城”里,支教队员需要亲自生火做饭.
支教队员用课桌拼成的床铺
简陋的伙食依然吃得很香
家访也是支教队员们的一门必修课
雨中,支教队员护送途径小河的孩子回家
支教生活的苦与乐
7月3日晚上11点,天空下着蒙蒙细雨。一个穿着黑色短裤的年轻人骑着一辆山地自行车,载着一兜招生材料出发了。凭借着车头上微弱的黄灯走完从洛阳师范学院到汝阳县上店镇西街小学80公里的路程,历时9个小时。
他是洛阳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阳光”支教队的队长程宇翔。此时的程宇翔充满了兴奋和无奈:“我们团队有8个人提前来到学校进行招生以及做相关的准备工作。昨天是我们招生的第二天,由于我们是义务支教,生源较好,很多学生慕名而来,因此触及到了当地补习班的利益。晚上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些人撕掉了我们的条幅,拿走了我们的宣传材料。所以,今天一早我就赶到学校,重新打印这些宣传材料、订做条幅。等一切都忙完的时候,发现已经晚上10点了,车站已经没有来汝阳县的车了。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招生,我决定骑着我的‘爱驴’连夜赶回来。没想到这一骑就是一夜,天公还不作美。”
“程队到这儿的时候,衣服全湿了,后背溅满了泥。”队友张颖超说道。
今年洛阳师范学院共有3支支教队来到汝阳县,他们分别是数学科学学院“阳光”支教队、历史文化学院“华夏霓裳国学”支教队和化学化工学院“艾心”支教队。每个队的支教人数都在20人左右,支教为期20天。这些队员都是通过学校组织的笔试和面试层层选拔出来的。他们所支教的学校都是汝阳县相对比较偏远和贫穷的地区,学生大部分以留守儿童为主。每个学校的年轻教师极其紧缺,教师老龄化很严重。
相关新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