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日报》头版刊登老校长叶鹏教授的文章
编者按:9月22日,《洛阳日报》头版大篇幅刊登我校老校长、知名学者、叶鹏教授的署名文章“创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文化思考”。叶教授将自己大半生对洛阳的文化思考娓娓道来,为洛阳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提供了有益思路。《洛阳日报》二版以“问计于民 众智成‘城’”为题发表评论,指出叶教授的文章,字字含深情、句句显功力,体现出了文化精英的素养和担当。全文报道及链接地址如下:
创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文化思考
叶鹏
编者按:“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是洛阳市“十二五”发展的首要定位,也是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奋力打赢的“六加一攻坚战”中的“一”。对于创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洛阳师院原校长、知名学者叶鹏撰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报今刊其文,敬请留意。
洛阳在创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过程中,围绕洛阳的文化定位和文化展示,涌现了多方位的策划、访谈、研究和实践。追寻文化记忆,古今文明同步,使洛阳更具璀璨的文化个性,在世界文化名城中,拥有独特的文化魅力,这是“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必具的文化风采。
“我是谁?”为洛阳文化定位,已成话题的中心。于是,旧话重提,新议迭来:千年帝都、文化名城、东方神都、华夏圣城、工业基地、科技中心、山水胜境、牡丹花城……洛阳的文化风采,古今双雄,令人敬仰。
洛阳地处“天下之中”,是中华民族生息的摇篮,华夏文明肇始的福地。我们平日里讲的河洛文化,就是以古都洛阳为中心创造的文化现象和留给我们的文化记忆。“河图洛书”的传说,是史前文明的曙光,表达了华夏先人审视宇宙、体悟人生的哲学思考,启迪了炎黄子孙千秋万代的人文智慧。我们讲河洛文化,追根溯源,就是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周文化。礼乐文化是洛阳文化的灵魂,是华夏文明的渊源。“我是谁?”回答是:周文化与洛阳同位。
《尚书》卷二《洛诰》云:“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周公在洛阳摄政六年,制礼作乐,大兴文教。以秩序稳定社会,以伦理规范人心,天下大治。礼,起源于原始的巫术祭祀。远古氏族,通过原始的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以礼仪的庄严神圣,形成强制性的约束力量。礼仪进而形成典章制度,化为社会秩序,推动生产和生活,维系着整个部族的生存和发展。礼,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是原始的法制精神。周礼倡导维护尊卑长幼,各安其位,为稳定上下等级借力,透露着原始状态的民情民心。乐,是教化的审美品格,引发美好的感情,倡导人间和谐。
周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王国维认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是一个“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的时代。夏商敬天事神,周则关怀人事。《礼记·表记》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文化则以礼乐代替对神鬼的膜拜,把人从神鬼的阴影中解放出来,是迈向以人为本的第一步。
孔子一生维护礼乐文化,全面阐述礼乐文化的精神。孔子到洛阳“入周问礼”,就是为了“复礼”。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认为,博大辉煌的礼乐文化,仁爱和谐,人文灿烂,我要步步追随周文化,作为自己的榜样。为了实践礼乐文化,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仁是礼乐文化的实践品格。孔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大家都把仁作为追求的理想,人世间就不会有恶人恶行了。对百姓来说,仁者爱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官员来说,仁者爱人,就是要实施惠民福民的仁政。而志士仁人,则要达到更高的境界:“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是最神圣的道德情操,为国家民族献身,名垂青史。孔子的学生有若,深知老师倡导礼乐的意向,故能一语破的:“礼之用,和为贵。”礼乐的价值取向和实践目的,就是为了调和化解社会矛盾,妥协共荣,亲亲仁爱,和谐人间。所以,孔子认为《武乐》有杀伐之气,虽尽美,未尽善也;《韶乐》从容平和,和谐人间,这才是尽善尽美的最高境界。同时,孔子还主张,“巧言令色鲜矣仁”,极力反对弄虚作假,反对形式主义。在礼乐的实践过程中,孔子极力倡导教化的审美品格和真诚态度。
孔子一生努力实践礼乐文化的人文关怀,从民生经济的价值取向,到王道亲民的政治责任;从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到思无邪的审美倡导,为中华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以周礼乐文化为核心的洛阳文化,三家附丽:儒学渊源于洛阳,道家创始于洛阳,佛教首传于洛阳。河洛文化的原创精神,综合性质,兼容气度和实践品格,凛凛然,
相关新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