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朱万曙教授到洛阳师范学院讲学
“古代文学评论一经背诵,就像把鲜花扔到锅里煮。”话语一出,教室里顿时掌声、笑声一片。9月17日上午,应文学与传媒学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朱万曙教授走进东区教学楼A201教室,以“‘尚奇’晚明社会风尚与文学”为主题,给2009级同学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报告。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朱万曙教授引用黑格尔的话,讲述晚明和现代社会一样,都尊重人的个性,重视生命个体。“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到王学左派,都在束缚着人的个性”。他分别引用王艮、王襞、颜钧和罗汝芳的文章,分析晚明人士对人的个性的看法。如王艮“天性之体,本是活泼,鸢飞鱼跃,便是此体”,颜钧的“性如明珠,原无尘染”。其次,晚明反对虚伪,提倡童心。他说,如果制度压抑了个性,人就会变得虚伪;如果社会很大群体都变得虚伪,人不再相信人,就会变成相互间的游戏。“所以,我们要有童心。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第三,涌现出大量的奇人奇事。朱教授着重讲述了徐渭和汪汝谦的故事。他把历史人物的行踪活动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结合起来,用平缓的语言,讲述徐渭“九死一生”的政治命运。在提到被冠以“西湖盟主”称号的汪汝谦时,朱教授说,汪汝谦作为一名徽商,发迹之后把西湖作为自家园林,大造画舫。“因此,以西湖为文学空间,文学主体和文学活动就变成了一种文学现象”。第四是对奇文的追求。晚明崇尚奇异,发生的奇事必须通过文人有意识的追求记载下来。汤显祖的《牡丹亭》,把人安排在阴阳两界游动,不失为一篇“奇文”,张岱四十多岁就为自己写墓志铭,金圣叹的33个“不亦快哉”从不可思议的角度一反以往文章的记事。
朱教授告诫大家,学习文学史,把框架学到手后,要从不同角度审视打量,所作所思所想让人觉得新奇。新奇是高品位的,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相关新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