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江怡到我校讲学
追寻人生本原,探索生命智慧。4月15日晚,西区学术厅内气氛热烈,掌声不断。应我校政法学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怡为广大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关于心灵哲学的一些问题”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政法学院院长刘高岑主持,政法学院副院长曹玉涛、党总支副书记吴冠红聆听了讲座。
心灵哲学是分析哲学的一个分支,当代哲学为什么把对它的研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呢?江怡研究员告诉大家,哲学始终关注人类生存的三个基本问题: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怎么知道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该怎么办。而这一切问题产生的基本前提必须是——“我”有意识,而意识从哪里来,这一问题历经几千年的哲学历史长河,仍然没有统一的认识。究其根源,在于相同的物理表征与不同的意识内容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意识研究又必须在意识活动中进行,存在着不可超脱的局限性,于是宗教与神学便趁虚而入,产生了人类社会的信仰。虽然至今为止哲学界不能界定意识概念,但每当人们重新界定这一概念时,便意味着哲学进步的开始!
心灵与我们身体的关系是怎样的?谈到这一问题时,江怡研究员认为,意识具有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可感知特征,属于对象化的思维方式,当代心灵哲学家却不满足于用生理学刻画人的行为,以物质的方式解释心理活动,大量的科学试验却表明:人们在作出行为决定之前,行动往往已经发生或者同步发生了;“视觉盲区”的事例则论证了物质身体与人的意识活动的差别,所以不能用生理活动来解释意识活动。
哲学是主观的、个人的、个别的,与每个人的内在经验有关。如何将人的感受质转化为公众、客观、可描述的物理知识呢?物理主义试图用科学的方式来解释一切,而反物理主义表面上反对物理主义,但却试图弥补物理主义的不足,填补其缺陷。江老师认为两者都失败了,因为当代西方哲学界已经不满足于“世界是物质的”,他们更关注“为什么世界是物质的”。用哲学的思维看待世界,科学也将得到巨大发展。
哲学从来都是只提问题而不作回答,江怡研究员的语言深邃而又饱含激情,简单又不失其深刻性,让师生的思想在心灵哲学的海洋中畅游的同时,更加深刻了解到了哲学对人类根本问题的关怀。
江怡,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担任的社会和学术职务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中方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世界哲学》杂志编委、美国哲学学会国际会员。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维特根斯坦哲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英美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比较研究、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比较等,研究成果丰硕。
相关新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