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论坛(河南)会议4月11日在洛阳师范学院召开
牡丹飘香,群贤际会。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河南省计算机学会主办,我校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共同承办的“2009年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论坛(河南)会议”于4月11上午在逸夫楼C座103开幕,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蒋宗礼,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清华大学教授王诚、吴文虎出席会议,来自省内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信阳师范学院等省内30余所高校计算机院系的专家和领导参加了此次会议。
院长时明德教授对各位专家、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简要介绍了我校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计算机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概况和取得的成绩,指出此次论坛的召开恰逢我校深化改革、转变治校理念之际,对我校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将认真听取各位专家、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大力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凝练办学方向,突出办学特色。
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蒋宗礼在会上表达了对洛阳师范学院承办此次论坛的感谢之情,肯定了洛阳师院为论坛的顺利召开所做的大量工作,希望本次论坛成为各高校相互学习借鉴、加强交流的平台,办成一届有特色、有成效的计算机学界的盛会。
开幕式结束后,蒋宗礼为大会作了题为《计算机专业建设思路和工作、专业工程认证与能力培养》的报告。他认真分析了计算机学科专业的沿革和发展趋势,认为计算机专业已经由经验走向科学。他从当前的主要任务、研究学科专业、构建知识体系、设计课程体系、明确培养目标、实施能力培养以及强化实践教学等六个方面介绍了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计算机专业建设相关的思路和工作。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诚教授和吴文虎教授分别就自己多年讲授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程序设计》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谈了教学实践及建设经验的体会。王诚教授强调教法的创新,要统筹各种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课程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以实验为载体,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吴文虎教授则深刻阐述了知识、能力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认为能力是以丰富的知识作支撑,实践是能力赖以生存的土壤。两位教授的前沿性报告,集学术性、实践性于一体,看问题角度不同,但结论相似,殊途同归,相映成趣,使与会人员深受启发。
特邀嘉宾、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钱晓捷教授在论坛上交流了《微机组成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教学方法以及分析汇编语言的多元化教学方案,受到好评。
除了听取专家报告外,本次论坛与会代表就计算机专业与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实践型教学经验、教学基本要求与课程建设、专业认证与提高教育质量、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人才培养等内容进行专题研讨。会议期间,各位专家、领导还参观了我校在国内高校独具特色的石刻艺术展。
据悉,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精神,推动中国计算机教育改革,全面提升计算机教学水平,加强各高校之间的沟通交流,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和各省计算机学会主办的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论坛是计算机学界的一次国家级盛会,每年召开一次。
相关新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