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一向有着学习的优良传统, 党的第一、二、三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学习。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也十分地重视学习, 大力推进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制度化。迄今为止, 在胡锦涛总书记的主持下, 中央政治局共进行了60次集体学习, 几乎每40天就进行1次集体学习。为此, 建设学习型政党呼之而出, 而对于一个学习型政党, 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
加强和完善学习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为建设学习型政党提供制度保障
衡量一个党组织是不是学习型党组织, 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学习制度化是学习活动的有力保证。对党组织和党员个人来说, 如果没有学习的制度化, 学习就容易流于形式和盲目性。近年来, 中央政治局坚持集体学习并逐步形成制度, 为全党的学习制度化树立了榜样。一要切实加强学习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学习考勤、学习档案、学习通报等各项制度, 努力使党员、干部的学习形成长效机制。二要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习计划, 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内容, 列出必读书目, 明确具体要求, 保证时间、提高质量。三要进一步探索完善各种学习形式, 加强日常学习、脱产学习、短期集中培训等, 不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管理, 强化督促检查和考核, 把考核结果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评价体系和领导班子建设目标管理体系, 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五要完善考核制度。要把学习的考核重点由对领导班子集体考核转向对领导干部个人的个别考核, 通过建立党员、干部学习档案等方式, 全面、系统、动态、客观地掌握每一位领导干部的学习情况。切实把学习情况作为评价干部思想政治状况、工作状况和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依据。
把学习作为政治责任、作为第一需要
学习问题, 不仅关系党员、干部自身的发展进步, 而且关系国家、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
一要树立重视学习的观念。有一种理论叫"学习的速度小于变化就等于死亡"。这说明当今时代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创新, 才能应对时代挑战, 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否则, 就会被淘汰出局。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学习的密切关系, 深刻认识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能力, 养成勤奋学习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以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尽量多学一点、学深一点, 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 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全党全社会形成浓厚学习风气。
二要在全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各级党组织要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纳入整体工作规划, 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建立健全党委中心组、党支部学习制度, 发挥领导班子的示范效应;提倡多方式、多渠道学习, 鼓励党员利用网络、远程教育、干部在线学习等方式学习;推动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使学习和工作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在全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 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 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综合素质, 增强创新能力, 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
领导班子。"三要选拔任用什么样的党员干部, 对党员干部的努力方向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决定》:"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重要依据"。大力选拔任用那些爱学习、肯钻研、有能力的党员干部, 绝大多数的党员干部就会在加强学习、钻研业务上下工夫, 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就高、动力就足, 培养学习型党员干部就不难了。相反, 如果说选拔任用那些爱投机、善钻营、没能力的党员干部, 就会挫伤党员干部参加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习型党员干部也就无从谈起了。
坚持学习与运用、创新相结合, 努力提高学习效果
实践表明, 真正要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不仅要爱学习、勤学习, 而且要善于学习。要从自身实际出发, 努力改进学习方法, 下苦功学习, 挤时间学习, 以谦虚的态度和顽强的毅力学习, 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坚决避免形式主义、搞一阵风。
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创建学习型政党, 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书活动, 而是旨在全党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 大兴学习调研之风, 进一步拓展改革发展思路,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提升科学决策水平, 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 在创建过程中必须克服"假学"的倾向。一是要防止一阵风式的表面化学习。二是要防止机械性的盲目学习, 学用两层皮。三是要防止被动性的应付学习。当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 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善于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和个人工作的思想实际, 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学习要与工作相结合。一是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科学理论和各种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二是用以促学。带着实践中
相关新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