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里的父亲

来源:未知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 发表时间:2014-05-26 10:54 点击:

烛光里的父亲

我读过很多次朱自清先生《父亲的背影》的散文,也读过很多关于描写父亲的文章。每读完一篇,心底里都会涌起一股无言的冲动。我以为,我也该写写我的父亲了,因为我爱我的父亲,我怀念我的父亲,父亲是值得我尊重的人,是值得我一写的人。

对于父亲,我的确有一种陌生的感觉,对于父亲的身世,更是知之甚少。关于父亲的点滴故事,还是从母亲以及其他人那里听到的,但只是零散的片段,并不完整。曾经,多少年又多少次,试图打开记忆的闸门,试图努力地搜寻父亲的身影,但却始终是朦胧的、不清晰的。唯清晰可见的,只有那么几桩断断续续的蝇头小事,还有父亲离我而去的最后的瞬间里,见到的他那伟岸的背影。

别的人描述父亲,包括朱自清先生描述父亲的背影,是一种直观的描绘和真情的表露。因为,他们的父亲陪伴他们度过了太多的岁月,走过了太长的路。可能,父亲曾经把他们扛在自己的肩头上,无数次步履螨姗地走过那崎岖的山道。也可能,父亲曾经搬过来一个小马扎,面对面地为他们讲述过人生哲学、处世哲理或其它什么朴素的说教。还可能,父亲曾经替他们背着沉重的行囊,默默地远送他们去跋涉人生的路。他们曾经眼睁睁地看到过父亲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他们也曾经真切地体味过那种淌流在心底里的无疆的父爱。

可是,我却没有。没有他们那么幸运,没有他们的那种福份。父爱,对我太过吝啬。听母亲说,我与父亲真正生活在一起只有很短的三年时间,之后,因时局变化,我们被迫迁徙回乡。之后,我和我的兄妹跟着我的母亲,与父亲过起了离多聚少的两地生活。还真有点"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味道,对母亲来说,尤其是这样。母亲还说,我曾经是父亲的最爱。父亲喜欢饮酒,但是,为了让我能吃的更好一点,营养更充足一点,他宁可少喝一瓶酒,也要多买一斤奶粉,硬是把我养的肥肥胖胖,连走路都拉不开步子。只可惜,那个时候的我太小,没有一丁点记忆,没有体味到那些温馨的时月,更没有领略到那种如山的父爱。

似乎,父亲在我的脑海里永远是那么陌生。到我完全有了记忆的时候,能够见到父亲的时间和次数,反而更少了。一年中,最多可以见到两三次,甚至是一次,还是那么来去匆匆。渐渐地,父亲的身影在我的心目中淡去了许多。有时候,相隔时间太久了,也想见到父亲,但真的见到了,又有点不自在,甚至有一种羞涩的感觉,直到后来,我渐渐地长大了,这种矛盾的、纠结的心理才慢慢地退却。

听老人们讲,父亲是一个极谦逊、极具亲和力的人。在众人眼里,他既是一名做会计、敲珠算的"高手",又是一名懂文学、善书法的"秀才".许多人评说,他没有因为"持才"而"桀骜不驯".他也没有因为生活比别人过的富足一点,而看不起穷人。他更没有因为一点生活琐事,与街坊邻居发生过无端的纷争,凡事总是"以让为贤"、"以德待人"、"以理服人",方圆几十里的乡邻总是这样高调地评说着父亲。我想,生活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里,父亲能有如此的"口碑",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然而,父亲在我的眼里,却是一位极平凡、极普通的老人。我隐隐记得,父亲长的很帅气,高高的个头,直挺的身板,一头黑白相间的毛发,永远是那么整洁、那么光鲜,古铜色的"国"字型脸庞上,始终浸透着一股英气。一身黑色的中山装,彰显出整个型态,更为庄重、更为得体。在我的印记里,父亲从来没有穿过皮鞋,没有戴过手表,更没有骑过什么自行车之类的东西。每每从工作地到老家,从老家到工作地,总是悠悠地在近百十里的山路上,像一头负重的老牛,不知疲倦地行走着。每年的春节,在别人看来是一种乐事,而对父亲来说,则是一场灾难。这个时候,他总会拖一根扁担,两头挑满备好的年货,亦步亦趋地踏上那条太过熟悉的山路。到家了,我们贪婪地品尝着丰盛的年味,而父亲却抚摸着红肿的肩膀,疲惫地卧躺在炕头上,浑然睡去。一路上的艰辛,只有他自己清楚。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更多>>

推荐热点

  • 倒追来的幸福要珍惜
  • 糖果和皮影戏
  • 小时候,那棵树
  • 捉鳝的记忆
  • 父亲的烟杆
  • 爱是不能复制的
  • 那卑微的年华、卑微的伤
  • 母爱不要求偿还
  • 我放弃了平淡幸福,选择了靓丽的寂寞
网站首页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RSS订阅 - 内容搜索
Copyright © 2008-2015 计算机技术学习交流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07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