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学习手册(管线)

来源:未知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 发表时间:2013-11-26 22:15 点击:

一、请求应答协议和RTT:
 
    Redis是一种典型的基于C/S模型的TCP服务器。在客户端与服务器的通讯过程中,通常都是客户端率先发起请求,服务器在接收到请求后执行相应的任务,最后再将获取的数据或处理结果以应答的方式发送给客户端。在此过程中,客户端都会以阻塞的方式等待服务器返回的结果。见如下命令序列:
    Client: INCR X
    Server: 1
    Client: INCR X
    Server: 2
    Client: INCR X
    Server: 3
    Client: INCR X
    Server: 4
    在每一对请求与应答的过程中,我们都不得不承受网络传输所带来的额外开销。我们通常将这种开销称为RTT(Round Trip Time)。现在我们假设每一次请求与应答的RTT为250毫秒,而我们的服务器可以在一秒内处理100k的数据,可结果则是我们的服务器每秒至多处理4条请求。要想解决这一性能问题,我们该如何进行优化呢?  www.2cto.com  
    
二、管线(pipelining):
 
    Redis在很早的版本中就已经提供了对命令管线的支持。在给出具体解释之前,我们先将上面的同步应答方式的例子改造为基于命令管线的异步应答方式,这样可以让大家有一个更好的感性认识。
    Client: INCR X
    Client: INCR X
    Client: INCR X
    Client: INCR X
    Server: 1
    Server: 2
    Server: 3
    Server: 4
    从以上示例可以看出,客户端在发送命令之后,不用立刻等待来自服务器的应答,而是可以继续发送后面的命令。在命令发送完毕后,再一次性的读取之前所有命令的应答。这样便节省了同步方式中RTT的开销。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如果Redis服务器发现客户端的请求是基于管线的,那么服务器端在接受到请求并处理之后,会将每条命令的应答数据存入队列,之后再发送到客户端。  www.2cto.com  
    
三、Benchmark:
 
    以下是来自Redis官网的测试用例和测试结果。需要说明的是,该测试是基于loopback(127.0.0.1)的,因此RTT所占用的时间相对较少,如果是基于实际网络接口,那么管线机制所带来的性能提升就更为显著了。
1     require 'rubygems'
2     require 'redis'
3     
4     def bench(descr)
5         start = Time.now
6         yield
7         puts "#{descr} #{Time.now-start} seconds"
8     end
9     
10     def without_pipelining
11         r = Redis.new
12         10000.times {
13             r.ping
14         }
15     end
16       www.2cto.com  
17     def with_pipelining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更多>>

推荐热点

  • Request.ServerVariables 参数大全
  • 执行全文索引时出现权限不足的解决方法
  • 导入excel文件处理流程节点的解决方案
  • 查看sql修改痕迹(SQL Change Tracking on Table)
  • MongoDB安装为Windows服务方法与注意事项
  • App数据层设计及云存储使用指南
  • PostgreSQL启动过程中的那些事三:加载GUC参数
  • 写给MongoDB开发者的50条建议Tip1
  • Percolator与分布式事务思考(二)
网站首页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RSS订阅 - 内容搜索
Copyright © 2008-2015 计算机技术学习交流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07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