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考研政治分析题考前必备重点20题(10)

来源:不详 责任编辑:栏目编辑 发表时间:2013-07-01 20:38 点击:
    重点题10:社会主义分配问题

    联系我国的现实状况,分析说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确立较为合理的分配制度,解决当前存在的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重要作用。

    【考点背景透析】

    在我国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而且这种趋势还在与日俱增,收入差距不但成了近年人们常常讨论的热点话题,而且这种现象在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引起了各级各层领导的重视,并采取了相应对策。就目前我国的状况来说,社会的不和谐首先是来自收入差距引起的贫富不均,要使社会和谐,首先得解决当前存在的收入差距问题,再考虑加强社会保障的建设。毋庸多言,这是今年的一个考点,希望考生重视。

    【相关资料精粹】

    相关材料一: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社会主义的个人分配制度

    (1)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理,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分配制度,它从根本上否定凭借占有生产资料而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的权利,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

    (2)按劳分配的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而不劳动者不得食。按劳分配不承认阶级差别,只承认人们的劳动差别及由此产生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和富裕程度的差别。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把劳动贡献和劳动报酬直接联系起来,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社会惟一的分配原则。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

    (2)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3)就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来说,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

    (4)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表现。

    概括起来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原则所体现的等量劳动相交换必须通过市场实现,要受等价交换原则的制约,这是它的显著特点。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2)实行这一分配制度同样具有客观必然性: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

    ②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都可以利用,这样,在客观上决定了与此相应的分配方式的多样性,对由此而带来的各种合法收入必须予以承认和保护。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参与商品使用价值创造,为价值形成创造条件的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把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活动过程中,要求取得相应的收益,以在经济上实现其所有权。

    4.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参与商品使用价值创造,为价值形成创造条件的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把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活动过程中,要求取得相应的收益,以在经济上实现其所有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该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应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以激发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精神,还应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也就是说,要形成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让各种劳动、知识、技术和资本竞相汇聚,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类,造福社会。

    5.除了按劳分配以外,我国还存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更多>>
    网站首页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RSS订阅 - 内容搜索
    Copyright © 2008-2015 计算机技术学习交流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07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