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考研政治分析题考前必备重点20题(4)

来源:不详 责任编辑:栏目编辑 发表时间:2013-07-01 10:54 点击:
    重点题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今天,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文化霸权政策日益受到各国的反对和抵制,各国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建设。根据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我国的特殊作用和我们应当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考点背景透析】

    当今时代,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一种无形的、软实力的竞争。其中,文化的因素已成为各国实力强弱的重要参考标准。西方国家的“文化侵略”、“文化霸权主义”已引起很多国家的警惕,各国均把保护和弘扬本国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中国政府也日益重视文化因素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和国际竞争当中的特殊意义,并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系列具体措施。

    【相关材料精粹】

    相关材料一: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1、社会主义文化的定义

    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基本方面。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是物质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战略地位

    第一,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第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为现代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思想保证。

    5、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意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道德是在一种高尚的理想和信仰的引导和支持下,通过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的作用,主要促使人们自律,自觉地去遵守宪法和法律,履行公民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法治则是以国家强制力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常常是道德的底线。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

    相关材料二:文化的哲学思考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②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来源,社会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社会存在;③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相适应。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①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②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③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决定性的力量,而新的、进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同唯心史观把某种精神因素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和动力,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

    2.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更多>>
    网站首页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RSS订阅 - 内容搜索
    Copyright © 2008-2015 计算机技术学习交流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07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