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我不让”的思考
“孔融让梨我不让”的思考
张进保
小学一年级语文考试中,上海一名小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题目时称“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叉。该名学生表示,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才这样写答案,并坚信没有答错(4月19日《成都商报》)。一次普通的考试,一道小小的考题,一个真实的想法,一个惯性的叉叉,却一时激起千层浪,不得不让人深思。
“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作为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的是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学生本人对社会现象的独立见解,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的是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答案岂能简单到一个对与错。
首先,作为出题人是否清楚这道题究竟要考什么?通过这道题要达到什么目的?是要考察该年龄阶段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是要让学生必须要向孔融一样的让梨?如果是要考察该年龄阶段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话,答案自然就不会是唯一的了,只要给出答案就说明考生进行了独立思考,该考生就具备了对社会现象进行独立判断的能力,就绝不会是一个叉叉了事。如果不是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考的是一个公民应该学习和践行的一种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题岂能出成“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应该换个形式出才对。
其次,本题作为一道社会科学方面的题,出题的初衷不应仅仅停留在考察孩子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上,更应该使其成为了解孩子们价值取向的一张晴雨表,不应是一考了之,一个错与对结束,那岂不成了为了考试而考试。作为开放性考题更应该作为了解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窗口,对答案的分析统计远比一个错与对重要的多得多。通过一道考题可以考出孩子们认知层面上的问题,只有在考后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并加以正确引导,才能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终极目的。对于一个开放性试题,出题不慎重,阅卷不严谨,为了考试而考试,对孩子们的回答不研究、不分析,不进行正确引导,一考了之,并没有在思想上进行正面引导,一个叉叉可能会成为一个孩子说假话开始,使学生养成语言与行为相悖双重人格,危害极大。
一道考题引发的争议,已超出了简单的对与错,它折射的是公众对教育的一个深层次思考,作为教育部门是该思考思考了。
相关新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更多>>